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7:01pm 01/10/2023

渔民

中华学校

亚音港

渔民

中华学校

亚音港

【这些人那些事】亚音港渔民办校 一代代守护华小80年 

报道、摄影:林伟良(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开埠逾百年的峇株巴辖亚音港渔村全景。(沈志坚提供)

80年前由峇株巴辖创办资助的亚音港,创校后曾两度迁校,一直以来都获得当地渔民及后裔默默守护,也是华人“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真实写照。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这些人,那些事〉,来到开埠逾百年的峇株巴辖亚音港渔村,回顾当地渔民配合各界人士,一同发展亚音港中华学校的故事。

ADVERTISEMENT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亚音港中华学校早年的旧校舍外观。(沈志坚提供)
创立1944年    经费全靠渔民

亚音港中华学校创立于1944年,原址位于亚音港旧港,距离现址大约1公里,该校第一届董事长林荣裕及董事林荣枪和吴江钦都是当地渔民。

该校创校时类似旧式私塾,校舍为亚答板屋,只有2间课室,首位校长为郑德生,学生人数也只有大约20人。

当时学校设备极其简陋,经济条件也很差,经费全靠当地所有渔民资助,大家从捕获的鱼产中,按月抽取一些款项作为捐款,充作学校开销费及付给校长老师的薪酬。

该校学生在重重困难下完成初小课程后,还须转校至其他学校就读高小课程。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亚音港渔村的居民主要都是依靠捕鱼为生。
1950年搬至新亚答屋校舍

到了1950年,由于居民人口及适龄学童日益增加,原有校舍难以容纳众多学子,而且缺少活动场地,因此在董事会努力下,便在亚音港海口附近兴建一座新亚答屋校舍。

虽然当时董事的经济能力薄弱,但新校舍依然拥有3间课室及1间教师宿舍,其中一间课室则作为办公室,新校舍最大的不同点,是增设一个小广场,以作为学生平日的活动场地。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亚音港中华学校共有28名学生,也是峇县学生人数第二少的微型华小。

在1963年,由于政府在旧港附近开辟新港及建立水闸,因此限令全体居民迁至新港定居。

当时原有的学校离新址的距离较远,而且学生人数又再增加,课室也无法容纳,董事会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问题,便决定再度觅地筹建新校舍。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亚音港中华学校的篮球场,是学生们主要的活动空间。
时任董事长林注    奔走筹款建校2年没捕鱼

当时的董事长林注为了建校工作,曾作出不少个人牺牲,甚至搁下捕鱼工作长达两年之久,与其他董事及热心人士四处奔走,以筹募建校基金。

当地的马华支会主席陈裕坤也出力不少,向政府争取拨款作为建校基金,再加上村民及各界人士捐助,让新校舍顺利落成,拥有3间课室、办公室、洗手间、蓄水池及厕所。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早年亚音港中华学校的课室不敷应用,当地农渔民青年会及马华支会会所曾作为临时课室,学生也分别在3处地点上课。

过后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原有课室不敷应用,校方只好商借附近的农渔民青年会及马华支会会所作为临时课室,导致学生分别在3处地点上课,为师生带来不便。

此外,每逢年底水位高涨时,当地水深过膝,行走更是困难,所以董家协便决定于1987年增建3间新课室及小型图书馆,过后又于1990年兴建礼堂及舞台,让学校设备日益完善。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防范水患的“浮脚课室”是亚音港中华学校的一大特色。
林怀伦:盼母校增学生来源

亚音港中华学校董事长林怀伦表示,随着当地不断发展及建立新兴花园住宅区,校方也期盼能为这所乡区微型华小带来转机,并增加学生来源。

林怀伦的父亲也是当地渔民,他从小在渔村长大,对村子及学校都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搬迁到峇市居住后,依然回到母校出任董事长,为学校的发展献力。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林怀伦:随著当地不断发展及建立新兴花园住宅区,期盼能为亚音港中华学校带来转机,并增加学生来源。
逾半董家协成员搬离仍回校服务

他指出,该校超过半数的董家协成员都没有住在当地,但依然不辞劳苦的回校服务及奉献。

“在这个小渔村,90%居民都是依靠捕鱼为生,所以当地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寻求出路,学生也越来越少。”

林怀伦说,小时候村内有整百户人家,村民有逾千人,但如今只剩下三四十户人家。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亚音港中华学校师生合影。
近年学生保持20人左右

“在80年代,亚音港中华学校仍有整百名学生,但近年来只保持在20人左右,而且我当年的同学之中,也只剩下几名同学仍住在村内,其他人都已在外发展。”

他透露,十多年前学校曾安排校车载送学生到校上课,但依然无法吸引更多学生,而且每年的校车费用高达3万令吉,因此后来便停止提供校车服务。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亚音港中华学校的精明课室。

“虽然本校是全津贴学校,获得政府资助,但若学校要拥有更好的设备,便必须依靠董家协筹款进行建设工作。”

他说,早年推动迁校及建校工作的已故前董事长林注是其堂伯,而且该校历任董事长都是当地渔民或渔民的后裔,一代代的守护这所小学。

“以前学校发动建校工作时,一些村民还自行购买建材,亲手打地基及进行建设工作,同时也聘请工人负责一些工程。”

他说,亚音港福灵宫每年庆祝神诞时都会捐助学校,而且早年学校的食堂还位于庙内,同样对学校贡献良多。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亚音港中华学校的师生比例为1对2,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林妙君:师生像家人 

亚音港中华学校家协主席林妙君指出,该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拥有精明课室、操场及篮球场等设施,而且师生比例为1对2,所以全校师生就像是一家人,老师也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林妙君也是当地渔民的孩子,虽然已住在峇株巴辖班卒,但当年依然送孩子到母校就读,同时照顾住在老家的父母。

她说,该校长期面对地面下陷及海风侵蚀的问题,学校篱笆及其他铁制品都遭到腐蚀受损,所以未来仍需逐步进行重修工作。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林妙君: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拥有精明课室、操场及篮球场等设施。
“浮脚课室”是特色

她指出,该校位于海边渔村内,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景观,但也面对水灾的威胁,所以防范水患的“浮脚课室”也是该校一大特色。

阙利庭:峇学生第二少华小

亚音港中华学校校长阙利庭透露,目前该校仅有28名学生,也是峇县学生人数第二少的微型华小。

她说,目前小学生共有20人,包括2名巫裔学生;而幼儿园学生则有8人,包括3名巫裔学生。

“本校的教师包括校长共有8人,目前全校仅有4班,即一、六、二三年级复级班及四五年级复级班。”

她说,该校学生都是当地居民,目前只有3名学生来自峇市,所以校方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外区学生就读。

柔:这些人,那些事(10月2日见报):峇亚音港渔民及后裔,办校守护华小80年
阙利庭:亚音港中华学校的小学生共有20人,包括2名巫裔学生;而幼儿园学生则有8人,包括3名巫裔学生。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