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古人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不過,真正奉行者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多見。
社會、經濟與科技的轉變,讓這個時代的人逐漸減少溝通,人情逐漸淡薄,各掃門前雪反而是許多人秉持的想法。
ADVERTISEMENT
然而,玉射新村卻有一名長者,儘管已到了耄耋之年,在能力範圍內卻依舊熱心為地方上做事,而且都是義務性質。
這位老人家就是今天《善心美事》的主角——傅亞欽。
數週前,如果你經過玉射凱旋花園公園旁,你或許會看見一個長者拿著工具,汗流浹背地修剪著公園四周茂密的樹枝。
或者,你會看到他帶著帽子,拿著黃色油漆與刷子,仔細地為2處路墩塗上顏色,以便提醒道路使用者放慢速度。
這位默默為地方上付出的長者,是現年82歲的傅亞欽。
當時,玉射村委會向縣議會反映上述問題後,卻遲遲沒有下文,於是在會議中決定自行解決,身為村委會成員的傅亞欽也主動獻力。
在村委會提供部分用具及購買油漆後,傅亞欽就安排時間展開工作,並在其他村委的配合下,耗時數日完成工作。
他表示,該公園是當地居民運動場地,若任由茂密的樹枝遮擋視線,就會有安全隱患;至於路墩褪色後,道路使用也許會因為沒有留意而撞上,對摩托車騎士更是危險。
所以,儘管年逾80,但他依舊挺身而出,主動解決問題,精神可嘉;當被讚賞時,他則笑著表示“可以幫就幫”。
傅亞欽是土生土長的玉射人,對玉射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在20多歲時加入馬華公會,開始關心地方社區,同時展開了他數十年服務社會的工作。
他表示,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東西都要親力親為,而當時社會風氣淳樸,人情味濃厚,大家常互相協助,所以他在能力範圍內都會主動獻力,並養成了助人的習慣。
除了解決地方民生,傅亞欽過去也會幫村民磨刀和剪刀、砍樹及修剪雜草等,而且從不收費。
“我自己有割草機,可以幫別人修剪雜草,這些都是舉手之勞。有時有人會主動給我補貼,但我都不會接受,因為我不要功勞,做了就算了。”
他表示,自己在當地生活了數十年,看到雜亂的地方就想要弄整齊,就如自己的家一樣,否則會感到不習慣。
此外,他住家前的空地有數張桌子,他表示,當朋友或鄉委會要聚會時,他就會開放讓他們使用,並提供煮食的炊具,讓眾人一起熱鬧熱鬧。
傅亞欽也是書法好手,而且屬於無師自通型,是他通過多年的研究與練習所取得的成果。因此,他過去常幫人寫請帖,同時樂意傳授書法技巧。
疫情之前,他曾應校方的要求,在玉射培英華小開辦書法班,免費教導小朋友書法。在那三四年間,他每週都會到校授課1天,直到疫情爆發才停止。
“我認為很多年輕一輩都很少接觸書法,就想通過授課來推廣這項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只要有人願意學,我就很開心。同樣的,我也拒絕校方提供的津貼。”
疫情接受後,儘管校方有意再開辦書法班,惟傅亞欽礙於要忙於其他事務,才無法繼續授課。
對傅亞欽而言,行善助人是積福積德的事情,只要能幫到人,看到別人開心,他也會感到滿足。
他披露,很多年前他得知有人病重在家沒人幫忙後,馬上開車到病人家中及送他到診所就醫。
他說,當時的一個舉動卻讓該對方一直記得,後來對方搬離玉射,卻還是會常常傳訊息問候他。
儘管熱心助人,但難免還是會面對質疑聲,惟傅亞欽不予理會,並引用佛經上“各人吃飯各人飽”的句子來看待。
至於家人的態度,傅亞欽指家人們都支持他所做之事,前提是沒有危險性。
傅亞欽延續至今熱心及樂於助人的精神,也獲得村長李開立及村委會秘書鄭蓮詩的認可與讚賞,並指現今社會已少有如同傅亞欽這般精神的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