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華教發展,興校辦學都離不開民間籌款,特別是在上個世紀,新山的華文教育發展過程中,商會和華團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其中,新山樹膠商會作為一個同業組織,除了照顧同業福利,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捐助華教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寬柔學校面臨上世紀學生增加,以及校地、校舍不足的困境時,該商會持續不斷地提供了重要和及時的援助。
ADVERTISEMENT
在戰前,該商會將位於新山直律街的8塊地皮捐贈給了寬柔學校。雖然這些地皮後來被政府徵用,但校方因此獲得了超過200萬令吉的賠償金,這歷史美事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這些人那些事>,採訪了文史研究學者莫家浩和新山樹膠商會會長李錦株,他們對這段重要歷史進行了梳理和還原,同時也帶出多名重要的先賢對新山華文教育發展的貢獻。
早期名為“新山華僑樹膠商會”
新山樹膠商會早期名為“新山華僑樹膠商會”,後來才在1953年通過會議,獲得全體會員表決通過修改商會會名。
莫家浩指出,在上個世紀初的英屬馬來亞和新加坡的華人社會中,樹膠是一個很重要的產業,因此新山出現一個以樹膠收購商和交易商為主的商會在情理之中。
“然而,新山樹膠商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成立時間比較晚,但是成立的時機又與當時的國際局勢有很密切的關係。”
籌購飛機贈蔣介石
他指出,該會於1937年4月4日創立,但是其實在1934年就在籌備中,並在1936年,新山的華僑領袖以替領導人蔣介石祝壽的名義,發起籌款購買飛機贈予中國的運動。
“當時的華社開始動員起來,而徐文治(後來的新山樹膠商會第一任會長)代表新山區樹膠商出席會議,並提出通過樹膠捐的方式籌款,每擔捐出3角。”
“根據商會記錄,當年經過3個月來的籌款運動,新山區樹膠商共捐出3萬餘元。受到如此佳績的影響,新山區樹膠商感到同業有團結的必要,於是籌備組織新山華僑樹膠商會。”
“樹膠捐”贊助寬柔
他說,該會在戰前就已通過樹膠捐除了捐助支援中國抗戰,還積極地支持教育辦學,尤其是寬柔學校。
他指出,根據資料,新山樹膠商會在1955年就通過樹膠捐贊助,充作寬柔中學的經常費用。
“所謂的樹膠捐,就是每個月每一擔出口的樹膠,固定抽取一定份額的金額當作捐款。”
他說,樹膠捐並非新山獨創,在當時的全馬各地都有類似的籌款方式。
與華團華校淵源密切
他表示,商會的首任會長是徐文治,而且還有一些在樹膠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如黃樹芬、史聯對和黃慶雲,他們在商會中擔任不同職位。同時,他們與當時的華社組織之間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他說,可以這麼說,許多樹膠商的重要人物,當時在新山華社的領導機構——柔佛華僑公所以及後來的中華公會都擔任重要職務,例如黃樹芬擔任華僑公所總理。
此外,當時寬柔學校的許多董事也是來自華僑公所,因此這些機構因為人事重疊的緣故,都存在密切的淵源關係。
他說,該商會的會務在日據時期陷入停頓,戰爭結束後於1946年復辦。正是因為上述歷史淵源,在戰後,一旦樹膠商會有資金,他們總是慷慨地捐助支持華教的發展,包括協助寬柔學校買地建校,數十年不間斷的給予協助,直到今天。
莫家浩:各形式資助寬柔 不間斷
除了早期的獻地和樹膠捐,樹膠商會還捐贈圖書、書櫥給寬柔中學,也曾贊助寬柔五校發展基金及寬中助學金等,資助的形式多樣。
莫家浩指出,在整理樹膠商會文史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以同業組織而言,該商會對於新山華教的貢獻良多。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從戰前樹膠商會的成立到現在,已有超過80年的時間,該商會對寬柔學校的各種形式的捐助,可說是從未間斷過。”
集資贈校地
他指出,根據資料,在1940年時,寬柔學校因為學生人數導致校舍不敷使用,新校舍籌建工作又因故展延,該商會於是自發集資,贈校地予寬柔學校。
“到了1941年,新山寬柔學校成立建築校舍籌備委員會,由當時的新山華僑樹膠商會副會長黃樹芬及會長徐文治,分別擔任建委會主席和副主席。”
此外,樹膠商會在戰前曾以附加樹膠捐的方式,籌募寬柔學校建校基金,並代寬柔學校購置寬柔舊校左右相鄰之地以備建築校舍之用,大小共計8段,佔地約2萬7000方尺,價格約為3萬餘元。購地剩餘款額8000餘元,則寄存華僑銀行作為寬柔學校基金。
他說,樹膠商會對外一直保持低調作風,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富有”,主要原因是熱心教育,捨己為人。
“事實上,商會一旦有了錢,就會立即將其用於支持華教事業,這導致在60年代該商會自身要建設會所時,不得不出售土地來籌集資金,才得以在新山亞福街興建4層樓大廈。”
李錦株:鞏固同業謀福利
新山樹膠商會會長李錦株指出,在上世紀30年代,該會在樹膠業先賢徐文治、黃樹芬、史聯對、黃慶雲、陳賜曲、林採為、郭欽鑑、張錫元等發起下正式成立,秉持促進同業的感情、商務研究及及促進商業進展、收集和分發樹膠業之諮詢等,同時排難解紛、鞏固團結共謀同業福利的使命。
他說,此外,扶持興學教育,造福後代子孫,更是該會義不容辭所堅守的使命。
他說,隨著樹膠領域的轉型,商會的會員人數逐年減少。在60年代,商會的會員人數僅有40多人,而如今僅剩下21人。
“儘管本會會員人數不多,但是我們希望未來的接班人能夠做到承先啟後,造福教育和同業。”
舊會所樓下出租增收入
另外,李錦株也披露,該會隨著時代變遷,於2008年遷至實達熱帶花園的新會所,而位於亞福街的舊會所如今還獲得保留,樓下的單位通過出租,作為該會收入。
“由於還有一部分文件、文物傢俬留在會所,因此除了出租單位,剩下一部分將作為資料室用途。”
他也提及,商會去年趁著成立85週年出版特刊,由該會前任會長兼現任董事蕭光華擔任編輯委員會主任,希望通過梳理歷史,讓未來的接棒人有所依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