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华教发展,兴校办学都离不开民间筹款,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新山的华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商会和华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其中,新山树胶商会作为一个同业组织,除了照顾同业福利,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捐助华教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宽柔学校面临上世纪学生增加,以及校地、校舍不足的困境时,该商会持续不断地提供了重要和及时的援助。
ADVERTISEMENT
在战前,该商会将位于新山直律街的8块地皮捐赠给了宽柔学校。虽然这些地皮后来被政府征用,但校方因此获得了超过200万令吉的赔偿金,这历史美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这些人那些事>,采访了文史研究学者莫家浩和新山树胶商会会长李锦株,他们对这段重要历史进行了梳理和还原,同时也带出多名重要的先贤对新山华文教育发展的贡献。
早期名为“新山华侨树胶商会”
新山树胶商会早期名为“新山华侨树胶商会”,后来才在1953年通过会议,获得全体会员表决通过修改商会会名。
莫家浩指出,在上个世纪初的英属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树胶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因此新山出现一个以树胶收购商和交易商为主的商会在情理之中。
“然而,新山树胶商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成立时间比较晚,但是成立的时机又与当时的国际局势有很密切的关系。”
筹购飞机赠蒋介石
他指出,该会于1937年4月4日创立,但是其实在1934年就在筹备中,并在1936年,新山的华侨领袖以替领导人蒋介石祝寿的名义,发起筹款购买飞机赠予中国的运动。
“当时的华社开始动员起来,而徐文治(后来的新山树胶商会第一任会长)代表新山区树胶商出席会议,并提出通过树胶捐的方式筹款,每担捐出3角。”
“根据商会记录,当年经过3个月来的筹款运动,新山区树胶商共捐出3万余元。受到如此佳绩的影响,新山区树胶商感到同业有团结的必要,于是筹备组织新山华侨树胶商会。”
“树胶捐”赞助宽柔
他说,该会在战前就已通过树胶捐除了捐助支援中国抗战,还积极地支持教育办学,尤其是宽柔学校。
他指出,根据资料,新山树胶商会在1955年就通过树胶捐赞助,充作宽柔中学的经常费用。
“所谓的树胶捐,就是每个月每一担出口的树胶,固定抽取一定份额的金额当作捐款。”
他说,树胶捐并非新山独创,在当时的全马各地都有类似的筹款方式。
与华团华校渊源密切
他表示,商会的首任会长是徐文治,而且还有一些在树胶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如黄树芬、史联对和黄庆云,他们在商会中担任不同职位。同时,他们与当时的华社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说,可以这么说,许多树胶商的重要人物,当时在新山华社的领导机构——柔佛华侨公所以及后来的中华公会都担任重要职务,例如黄树芬担任华侨公所总理。
此外,当时宽柔学校的许多董事也是来自华侨公所,因此这些机构因为人事重叠的缘故,都存在密切的渊源关系。
他说,该商会的会务在日据时期陷入停顿,战争结束后于1946年复办。正是因为上述历史渊源,在战后,一旦树胶商会有资金,他们总是慷慨地捐助支持华教的发展,包括协助宽柔学校买地建校,数十年不间断的给予协助,直到今天。
莫家浩:各形式资助宽柔 不间断
除了早期的献地和树胶捐,树胶商会还捐赠图书、书橱给宽柔中学,也曾赞助宽柔五校发展基金及宽中助学金等,资助的形式多样。
莫家浩指出,在整理树胶商会文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以同业组织而言,该商会对于新山华教的贡献良多。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从战前树胶商会的成立到现在,已有超过80年的时间,该商会对宽柔学校的各种形式的捐助,可说是从未间断过。”
集资赠校地
他指出,根据资料,在1940年时,宽柔学校因为学生人数导致校舍不敷使用,新校舍筹建工作又因故展延,该商会于是自发集资,赠校地予宽柔学校。
“到了1941年,新山宽柔学校成立建筑校舍筹备委员会,由当时的新山华侨树胶商会副会长黄树芬及会长徐文治,分别担任建委会主席和副主席。”
此外,树胶商会在战前曾以附加树胶捐的方式,筹募宽柔学校建校基金,并代宽柔学校购置宽柔旧校左右相邻之地以备建筑校舍之用,大小共计8段,占地约2万7000方尺,价格约为3万余元。购地剩余款额8000余元,则寄存华侨银行作为宽柔学校基金。
他说,树胶商会对外一直保持低调作风,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样“富有”,主要原因是热心教育,舍己为人。
“事实上,商会一旦有了钱,就会立即将其用于支持华教事业,这导致在60年代该商会自身要建设会所时,不得不出售土地来筹集资金,才得以在新山亚福街兴建4层楼大厦。”
李锦株:巩固同业谋福利
新山树胶商会会长李锦株指出,在上世纪30年代,该会在树胶业先贤徐文治、黄树芬、史联对、黄庆云、陈赐曲、林采为、郭钦鉴、张锡元等发起下正式成立,秉持促进同业的感情、商务研究及及促进商业进展、收集和分发树胶业之谘询等,同时排难解纷、巩固团结共谋同业福利的使命。
他说,此外,扶持兴学教育,造福后代子孙,更是该会义不容辞所坚守的使命。
他说,随着树胶领域的转型,商会的会员人数逐年减少。在60年代,商会的会员人数仅有40多人,而如今仅剩下21人。
“尽管本会会员人数不多,但是我们希望未来的接班人能够做到承先启后,造福教育和同业。”
旧会所楼下出租增收入
另外,李锦株也披露,该会随着时代变迁,于2008年迁至实达热带花园的新会所,而位于亚福街的旧会所如今还获得保留,楼下的单位通过出租,作为该会收入。
“由于还有一部分文件、文物家私留在会所,因此除了出租单位,剩下一部分将作为资料室用途。”
他也提及,商会去年趁着成立85周年出版特刊,由该会前任会长兼现任董事萧光华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希望通过梳理历史,让未来的接棒人有所依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