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冬武吉摩是距离麻坡市区逾10公里的一个淳朴小镇,虽然人口不多,大家相处却颇为融洽,而相信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区竟然比麻坡市还早开发逾30年。
在武吉摩,有着巴冬地区乃至麻坡县最早的华人庙宇,祭拜着与锡矿业密切相关的人物——甲必丹盛名利;这座庙宇就是“仙师宫”。
ADVERTISEMENT
武吉摩仙师宫建于1872年之前,至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是当地逾百年发展史的见证者,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本期《这些人,那些事》就向读者介绍武吉摩仙师宫,透过该宫的历史文物与一些文史资料,窥探曾经发生在当地的一些事迹。
主殿建大石上 百多年融为一体
仙师宫位于武吉摩大街旁,路口有着大大的牌楼,往内走数十公尺就是面积约四分之三英亩的庙地。
这片庙地上还建有庙宇、大礼堂、食堂及一些美化建设,庙宇后方则是山坡树林及穆斯林墓地。
这座庙宇除了依山而建,更是“石头上的庙宇”,因为位于二楼的主殿正是建在大石头上,与石头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百多年来不曾改变。
客家籍矿工最早开埠者
根据记载,武吉摩早在19世纪后期,因有着丰富锡矿而迎来了一群客家籍矿工,这批矿工也成为当地最早的开埠者。
19世纪的采矿业中,有着一号响当当的人物——盛明利;他祖籍广东惠州,是第一任甲必丹,也是采矿业领袖。
有传他在一场战争中牺牲后流出白色的血液,而被矿工供奉为“仙师爷”。因此,客家矿工前往武吉摩采矿时,也把甲必丹盛明利的神祗带到当地。
善信乘舢板经水路膜拜
据《淙淙巴冬河一一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记载,当时矿工们把装有神祗的篮子放在地上,之后却怎么也提不起来,认为神明显灵,要留在该处让人供奉,于是就在该处兴建茅草屋子来安置。
就这样,这间茅草屋也成为了武吉摩仙师宫最早期的建筑;而在那个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善信都是乘坐舢板通过水路而来拈香膜拜,祈求平安。
初建过程没文献记载 文物见证历史
武吉摩仙师宫是我国第5间供奉甲必丹盛明利的庙宇,虽然此庙宇的初建过程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庙宇中的历史文物却是历史的证人。
该宫至今仍保存着刻有“仙师爷/同治十一年卯月”(1872年)的石香炉,证明了该庙宇在当时就已存在。
1901年,仙师宫进行了一次修筑工程,庙宇旁至今仍竖立着当年的“建宫献金征信录”石碑,志期“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孟春月日”。
这个石碑记录了100多名捐献者的名字与献金,从2元到30元都有,是先辈维护庙宇及信仰的证明,也显示了该宫当时在众人心中的地位。
此外,通往前殿正面的楼梯口两旁,也放着写有“1927丁卯岁春立”及“中华民国拾陆年”的石墩。
各籍贯华人交流聚集点
另一方面,根据官方史料,仙师宫数十年前不只是华人庙宇,也是海山公司及后来的义兴公司的活动会所,是各籍贯华人交流聚集的地点。
1910年柔佛王国土地法令生效,侨领许炳昌在1912年10月8日,向苏丹政府申请重新规划庙地,获得苏丹依布拉欣恩准,并在1918年宪报颁布该地为华人庙宇保留地。
苏江河:经历战乱却未遭破坏
武吉摩仙师宫会务顾问苏江河(84岁)指出,仙师宫最初由客家人管理,之后随着局势变迁才先后由其他籍贯负责,直到1975年注册成立理事会,而他则出任财政。
他表示,理事会成立后的同一年就展开扩建工程,在主殿前增建前殿;同时,理事会也陆续发现一些历史文物,就把文物重新摆设安置。
他披露,在一次挖沟工程时,他无意中发现一块志期1918年的路碑,写有“拜仙师公宫小路直行/苏金此答谢”,相信就是为信徒指路。
他也说,上世纪初的居民都是落户各芭园,直到紧急时期才被集中起来,形成了如今的武吉摩市镇,而仙师宫虽然经历过战乱,却从未遭到破坏。
他补充,该宫2006年进行提升及美化工程,除了获得民间及社团的支持,也获得政府拨款。
林颂成:拥3泉井各有功能
仙师宫的特征之一是“山水合一”,虽然依山而建,却也水源不缺。
仙师宫理事会主席林颂成指出,该宫共有3处泉井,常年水源不竭且清澈见底,相信是附近山泉水汇集形成。
“过去,这3个泉井有个别功能,其中供善信去晦气的泉井不开放使用、另外两个分别是让民众梳洗冲凉及煮食饮用。”
他披露,麻坡地区在60年代曾闹水荒,人们纷纷前往该宫的泉井取水,有者甚至从麻坡市远道而来,尽管当时取水人数众多,但泉水不久后又再流入,从不见干涸。
“如今,供民众梳洗的泉井已改为许愿池,另2个泉井则作用不变。”
他补充,该宫的神诞日落在农历正月十八,据闻是当时客家矿工们拿不起甲必丹盛明利神祗的日期,就以此日期为神诞日。
谈及该宫大礼堂,林颂成指早期是方便民众或其他团体举办活动或婚宴,惟之后办婚宴及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如今就成为该宫神诞庆典的场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