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恰好体现在公共设施与议题上,取决于他们怎么看待、讨论社会议题,甚至不引发社会问题,简言之不为他人制造困扰和不便,说起来倒容易,是否有着一套紧密的课程实践?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此时便体现出来了。
我国现有的课纲,其实一直都围绕公民议题,或深或浅,也到皮不到肉。
ADVERTISEMENT
就从我们生活周遭来看,这项教育贯彻得并不彻底,这点可从公共设施和待人处事的氛围上略窥一二,就总结来说,我国公民教育的推进,和其他地方相较而言已然落后,甚至是不如人意的,这点是值得我国人民重视的议题。
试问你出门在外或在家时,是否碰过因为他人的无礼,而造成的不愉快经验?
那些被刻意涂鸦的墙漆、不顾他们感受的恶邻居、没被妥善照顾却原本可使用很久的设施、换了又换的凸面镜、公园里的设备、堵塞的沟渠、莫名形成的垃圾堆、没被照顾好的公厕等。
若你经历以上种种,便可得知我们身处的环境究竟有多恶劣。
这些问题其实得以改善或根除,就得仰赖公民教育的大力推行了,毕竟国人都希望自己身处文明且繁荣先进的国家里头,可是在那基础上,要搞好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和对周遭环境的重视及爱护。
好比近来首相安华提出的学生照顾厕所卫生议题,大家只着重在“学生得洗厕所”这结果来谈,自然忽略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参与清洁工作与否不是重点,那是过程,让他们体会清洁工人的不易,最后才能有同理心地照顾公共空间的卫生,这才是重中之重。
公民教育最后的结果导向、受惠者其实还是自己,只是借由外在形式,使得人们有同理心地从内在出发,再将其扩展到整个社会。
公民教育的进展缓慢,体现不出应有价值,也是人们不重视的诱因之一。
随着我国下调投票年龄,我们是否也希望下届选民有足够智慧,履行自身的公民义务?他们是否知晓自己在民主体系里头,自身的权益和所扮演角色?
这些都是公民课应该被指导的概念,而非空泛的演说,即,我们得承认公民教育是一门专有学科及专业,而专业的事项必须由专业人士执行和处理。
由此可见,公民教育的重要不亚于其他学科,除课堂理论外,也重于实践,而这些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就做起,培养良好习惯,借由个人影响他人,只有人文环境的质量提高,我们才有机会实践和谈论更高层次的社会议题。
最后,附上弗·培根的一段名言:“一种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好的社会公民的。”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