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銮27日讯)榴梿季节第一天开档,即遇上还未付钱就载走所有榴梿的“豪客”,居銮一名榴梿摊主损失3000令吉。
这起事件于昨天,发生在哥打丁宜路靠近大马农业研究及发展局(MARDI)交通圈处。
ADVERTISEMENT
当时,一名男子向卡榴梿摊主卡佳利(45岁)表明要买下所有榴梿,但价值3000令吉的榴梿被搬上车后,男子尚未付款就突然飞车扬长而去。
卡佳利接受访问时指出,上述年约40岁的男子在昨日下午4时20分左右,驾驶一辆小货车来到他的档口表示要买下所有榴梿,此前该男子并未曾和他进行过交易。
岂料,当2名工人将榴梿全数搬上小货车后,男子突然就开车朝交通圈方向驶去,由于事出突然,2名员工一时没有看清男子逃跑的方向。
卡佳利说,他完全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如今他不但第一天开档就没有任何收入,还要赔偿给果农。
居銮警区主任峇林受询时证实,警方已经接获受害人报案,案件不被列为抢劫,而是受害者被卷走商品(melarikan jualan mangsa)。
峇林也提醒小贩,在与陌生客人进行交易时,必须格外小心和提高警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马六甲1日讯)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酒类,象征着地方风味与文化特色,本地业者利用本地盛产的榴梿与山竹等热带水果,酿制成果酒,冀打造一款代表国家风味的官方酒。
—
骆慧茹:创新口味展现文化自信
Myzduri联合创办人骆慧茹表示,世界各国都有代表性的酒类,包括韩国有烧酒、日本有清酒、法国有葡萄酒、中国有茅台,而马来西亚或许正缺少这样一瓶能够代表国家风味的官方酒。
“拥有丰富热带水果资源的马来西亚,正能够以‘果王’榴梿和‘果后’山竹为主角,酿造出独具风味的果酒,逐渐打破传统认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她说,他们正努力填补这一空白,成为热带风情的文化符号,让马来西亚在国际酒类市场上拥有自己的独特声音。
“榴梿与山竹,一王一后,早已在水果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榴梿果肉香甜浓郁、风味独特,被誉为热带水果之王;山竹则酸甜清爽、口感细腻,享有‘果后’的美称。将这两种风味截然不同的水果酿成果酒,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代表着马来西亚的独特风土与文化融合。”
她说,两者的结合,既是口味上的创新,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现。榴梿果酒的酿造过程并不简单,经过多年研究,酿酒师结合现代低温控酿技术,保留了榴梿果肉的香气和甜度,酒体却更加清爽顺滑,让人喝得微醺但不过量。
“与之相对的,是清新柔和的山竹果酒,果王与果后,一刚一柔,形成了独特的搭配,就像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缩影,彼此对比,却又和谐共存。”
—
采用先进酿造技术 严控工序
骆慧茹说,提及榴梿酒,许多人存在对榴梿与酒结合可能会致命的固有印象。这条流传已久的禁忌,在东南亚地区几乎无人不晓。
“此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曾有提到榴梿不该与白兰地同食,随后,1941年更有因榴梿与酒会致命一说,令这一说法变得愈发可怕。”
她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学研究却给出了更理性的解释。2009年,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发现,榴梿确实含有硫化物,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乙醛是酒精代谢中产生的有毒物质,无法及时分解就容易导致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反应。不过,这种不适并不等同于致命。如今,榴梿与山竹果酒等也获得了卫生部及相关官方的认证,并能够在市场上售卖。”
她说,榴梿本身富含碳水化合物,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胀消化不良,而酒精又会加重这种不适感,让人误以为“榴梿加酒会致命”。医学专家指出,只要不过量食用,榴梿与酒同食并不会导致致命危险,适量饮用,依旧能享受到独特的果酒风味。

“我们融合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技术,打造独特风味,重新定义优质饮酒体验。率先推出榴梿(猫山王)、山竹和蜜瓜风味的高端利口酒,成为国内首创品牌。”
她说,他们采用先进的酿造技术,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确保每一瓶酒都达到国际标准,呈现高端品质。同时,采用优质原料酿造,每一口都散发出浓郁果香,将热带水果与醇厚酒香完美结合,带来前所未有的味觉享受。

酿制13州果酒
她表示,他们也致力于酿制13州的果酒,包括以豆蔻、火龙果、哈密瓜、黄梨及柚子等水果,酿制成果酒,让这些热带水果果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逐渐成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伴手礼,走进商务场合,登上宴席酒桌,成为赠送贵宾、领导的礼品。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