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们的陆路交通,大家想到的就是塞车,一宗小车祸可以导致动弹不得,一场雨也可以让人困在车龙里,这个时候走路比驾车还快是不夸张的。
在一线城市如吉隆坡、槟城和新山,塞车是司空见惯,即使兴建了所谓有助舒缓交通堵塞的收费大道,结果是塞着付费,然后又继续塞着上路。
ADVERTISEMENT
如今连二线城市峇株巴辖也一样面对交通堵塞,特别是主要的衔接道路,上下班时段不大排长龙才是怪事,原因是驾车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交通规划和道路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致。
交通网络就像人体的血脉,一阻塞就是大问题,所以多年以前政府就大兴土木建收费大道,然后又是轻快铁、电动火车和捷运,目的就是要解决交通拥挤,可是塞车问题却不见缓和。
无可否认,轻快铁、捷运、目前兴建着轨道的东铁和双轨电动火车,以及反反复复的隆新高铁,这些公交系统都能利便公众,从而达到舒缓交通拥挤的目的,然而再先进的系统都必须经周全策划,整个交通网必须环环相扣,只要其中某个环节断链无法接轨,最终非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恐怕还会变成纳税人买单的华而不实工程。
实际上在展开这些先进交通系统的同时,政府更应该全面提升公共巴士服务,今时今日等巴士已成了望穿秋水的噩梦,真不知还有多少人对巴士尚有期待或信心。别忘了无论是轻快铁或捷运,站与站之间的巴士衔接服务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恢复公众人士对市区巴士的信心,政府务必要在主要的城镇重新规划巴士路线,把巴士打造成可信赖的交通工具。定时定点是巴士服务的先决条件,从一个城市内小区和小区之间先衔接,然后拓展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服务,甚至是跨州川行。
提升交通系统和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措施,政府需要一套长远和全面的交通发展大蓝图来推行和落实,参考和学习先进国家有效的交通系统和交通管理是有必要的。
我们的公交常被诟病“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空雷不雨,原因就是策划上缺乏周密的探讨,加上政治环境的因素,不同掌权者随意修改既定计划,以致要打造更完善的交通系统被延宕,误时误事。
政府一直鼓励人民乘搭公共交通,然而如果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问题连连、巴士误点或不足,地区之间公交衔接不上,公众要转几趟车才能抵达目的地,结果是驾车塞车还比搭公交更快到达,这样的公交建得再宏伟先进也是枉然。希望交通部长能够了解普通市民的困扰!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