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人情味越來越淡薄的年代,於1968年成立的古來武吉峇都新村帛金會(前稱武吉峇都村民善後帛金互助會)的設立與運作,相信在大小城區已非常少見。
顧名思義,“村民善後帛金互助會”就是主要為喪府提供帛金援助而設立的民間互助組織。
ADVERTISEMENT
莊錦昌:減輕經濟壓力
帛金會發起人之一的莊錦昌(83歲)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早期的武吉峇都屬傳統華人新村,大多數村民以務農為生,收入少且不固定,當家裡辦喪事時,較貧困的家庭就會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
他表示,帛金會的成立是希望通過一人出一點錢及一分力,協助喪家在痛失至親時,能減輕喪府治喪期間的些許經濟壓力及煩惱。
他披露,成立初期,有逾半的村民(50餘人)加入成為會員。當有會員家裡辦喪事時,理事會便發動互相輔助的精神,向每名會員籌集5令吉帛金,同時安排理事及會員分批到喪府協助喪務,包括搭帳篷、張羅膳食、準備祭品、行祭禮、記錄帛金、維持交通、抬棺、搬運等。
他表示,當時辦理一場喪事,須約2000令吉,在帛金會理事及會員伸出援手下,將能節省許多額外的開銷。
蔡帶嬌:老闆批准請假幫忙
現年85歲的蔡帶嬌表示,那時間的村民很單純,當有會員辦理喪事時,他們便會放下工作到喪府去幫忙,直到喪務結束。
她說:“我當時是採胡椒的工人,主要負責喪府的膳食,每次需要到喪府幫忙時,必須向老闆請假,而老闆也二話不說批准我們的請假。”
劉亞烈:環境變化 辦喪務角色淡化
帛金會主席劉亞烈(74歲)表示,該會當時是依據輪班制(即每班10至20人)的方式,協調會員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互相扶持協助喪府將喪事辦好。
他表示,當時的會員不單給予喪家帛金協助,更是人力的支援,即在接獲有會員辦喪事時,被安排到喪府支援的會員,必須親自或找人替代到喪府協助,若3次連續無故缺勤者,將被取消會員資格。
目前保留探喪寫帛金
他說:“自2000年開始,生活環境的改變及工商業時代的到來,許多人都外出新村工作,無法再放下工作協助喪務,加上許多喪家將喪務交由殯葬業者承包,我們助辦喪務的角色也逐漸淡化。”
“目前,我們保留了到喪府寫帛金探喪的傳統,也就是會員在接獲我們的通知後,必須繳交20令吉的帛金,若連續3次未繳交,將被取消會員資格。”
他透露,隨著人口的增加,該村如今已有約400戶人家,帛金會的會員超過半數,即逾200人,若以70%會員親自到喪府寫帛金計,理事加上會員,每晚到喪府的人潮便有80至100人,喪府就不會顯得冷冷清清,也能感到濃濃的人情味。”
羅志牛:帛金數額增加 幫補喪家
財政羅志牛(75歲)披露,近年來,會員須交的帛金數額也隨著時代的需求而調整,即從初成立時的5令吉,增加至如今的20令吉,即帛金總數額超過4000令吉,希望能或多或少幫補喪家,特別經濟能力較弱的家庭。
彭世文:聚餐聯誼抽籤改選
秘書彭世文透露,在行動管制令之前,該會每兩年一次舉行改選是以聚餐聯誼方式公開抽籤,選出下一任理事。
他表示,如今村內唯一的一家大型餐館已停業,尚未能安排到其他城鎮的餐館進行抽籤,聚餐活動受因此暫停。
他表示,帛金會體現村民會員互助互愛,彼此聯絡及交流的平臺,希望這項傳統能一直延續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