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18日訊)路旁的塑料物品、紙皮及鋁罐等,對很多人而言只是毫無價值的垃圾,鮮少願意彎下身子把它撿起來好好處理。然而,這些被視為“骯髒垃圾”的物品,在一些人的眼裡卻是另有價值與意義,特別是來自麻坡衛星花園,現年68歲的莊玉秀。
每當外出時,莊玉秀的摩托車上都會放著一個黑色垃圾袋,看見可回收物品時會停下撿起。而她的舉動並不是迫於經濟壓力的“拾荒”,是純粹為了環保、行善及為孩子積福。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得悉,莊玉秀是一位老實淳樸的婦人,經歷過艱難的時代。雖然教育水平不高,無法明確說出許多環保的道理,但十多年來都踏踏實實地默默做著環保。
她會把在外撿到的物資帶回家中,再抽空進行分類處理,累計一定的數量後,就由小兒子載往環保回收站。
撿物資的行為,曾讓莊玉秀遭遇異樣眼光。惟她不多加理會,也不會覺得累,只表示已經做習慣了,做好自己的事,自己覺得開心就好,同時不要求別人跟著做。
莊玉秀是在約13年前,受到加入慈濟的小兒子林瑞星的影響,才開始動手做環保。
她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當時其家婆常把可回收物變賣,因為所得不多,她就建議家婆把物品交給慈濟處理,從中幫助有需要的人,並獲得家婆認可。
“當時我們住在巴口益華村,我還會到附近的土埋場把可回收物品帶回家處理。”
她指出,撿物資做回收的好處多,除了環保及行善,其三兒子的癲癇症病情也有所緩減,讓她開心不已,並認為能為孩子積福。
莊玉秀43歲的兒子自小患有癲癇症,智商低下,需要她長期照顧。過去三兒子的癲癇症每年都會發作數次,必須送往醫院,而近年來發作的次數已大大減少。
撿物資的行為常常被人看作是“拾荒”,莊玉秀就曾在巴剎被外勞嘲笑,問她“孩子都大了,拾垃圾不會不好意思嗎?”
她馬上向對方解釋,她撿物資不是為了變賣,而是要捐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自此之後,該外勞常常主動告訴她哪裡有可回收物品,讓她去收集。
莊玉秀的行為慢慢地影響著身邊的人,她外出或到巴剎時,常有人主動將物資交給她,或讓她到某處載回收物,也有鄰居將回收物送到其住家,她都來者不拒,樂此不疲。
她表示,會把物資裝入所準備的垃圾袋載走,若物資太多時,部分就會暫時放某地,之後才載回。
“我把垃圾袋放在摩托車籃子上,下雨時還能夠遮雨;如果是大紙皮就會先摺疊,然後當成坐墊騎著帶回家。”
撿回收物已成為莊玉秀的習慣,如今外出時若沒有撿起被丟棄的物資,她就會感到不舒服。
她笑稱,做環保很有意義,加上她習慣勞作及無法閒著,倒不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讓日子更加充實。
莊玉秀把住家五角基變成存放回收物資的地點,有空時就會慢慢整理及仔細分類,還會將潮溼的紙皮曬乾。
她表示,曾經有一次她把不少紙皮放在路旁曬乾,一輛垃圾車經過時停了一陣子,她察覺不妥後外出查看,發現紙皮竟然全被載走了。
她說,或許垃圾工友誤以為那些紙皮是被丟棄路旁的,不過想到紙皮或許也會被工友們拿去回收,心理就釋懷了,而她過後也把紙皮改放在家門前晾曬。
除了做回收,莊玉秀也相當節儉及有環保意識,就如家中的洗衣機只用來洗被單及沙發套等大件物品,家人的衣服至今仍然用手洗。
她表示,洗衣機會浪費很多水,手洗衣服還把水留起來澆花澆菜;她平日洗菜後的水,也同樣會作為灌溉用途。
慈濟志工林瑞星指出,母親會仔細地進行分類,例如把包裝上的紙和塑料分開,再打包好或綁好,認真程度連他也自嘆不如。
他表示,做回收讓母親有寄託,自造福田,自得福緣,所以母親甘願做,做的歡喜就好;而母親也把環保概念貫徹到生活中,所以家中垃圾數量都非常少。
他披露,除了一般的紙、鋁罐、塑料等,生活中有非常多東西可以分類回收,例如塑料袋及飲料包裝,只要做好分類就能從垃圾變成資源。
他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環保行列,集合眾人力量為愛護環境與地球盡一份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