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裕亭墓園”是新山現今歷史最久、面積最大的一座墓園,從一開始,就用綿裕亭之名,迄今沒有發現有其他名稱。
這是新山各籍貫華人共用的一座墓園,新山沒有廣東義山或福建義山之分,這與大馬其他華人聚集地,如吉隆坡、怡保等地,義山有不同方言群體之分的最大不同之處。
ADVERTISEMENT
【綿裕亭】紅磚碑目前仍完好的矗立在綿裕亭新伯公廟的左邊,見證137年來新山歷史曾走過的歷程。
歷史之久,在於這座墓園是於1885年4月22日,由蘇丹阿布峇加陛下轉讓給新山華社,作為華人百年之後歸葬之地,迄今已有137年了。
面積之大,在於墓園的總面積共67畝,分為兩處,一是Lot1293,面積達52.2畝; 二是Lot1653,面積15畝。
整座墓園現仍由新山中華公會管轄。雖然作為墓園,已在1960年封山,但如今依然在扮演墓園的角色,為各界服務。
綿裕亭墓園,老而彌新,其生命力在於歷屆新山中華公會領導高瞻遠矚,諸多革新,才有今日的規模與成就。
該墓園現擁有完整的現代化火化設備,舊式及新的冷氣殯儀館,並有冷氣骨灰樓及多座骨灰牆,在上述設施的規劃與設計上,都領先柔佛州各大墓園。
該墓園現今還是柔佛義興史研究中心所在之地。園中有百餘座生前為義興成員的氵月字墓;一座於1921年創立的埋葬諸義興領袖神主牌的明墓;反映義興事蹟,以圖文並茂呈獻的義興迴廊;立於2021年4月30日圓墳的義興領袖之一的陳開順新墓;2022年6月19日開幕的柔佛義興館。
不僅如此,墓園中於2004年啟用的行宮,更是一年一度百年柔佛古廟眾神出遊另一中心。
該墓園的變革,起於上世紀70年代。靠近原義興路地段被徵用,以擴建現今的敦阿都拉薩路,導致一大部份的墓地被遷移及伯公廟被拆除。
現今重新安置在新伯公廟左邊的【綿裕亭】紅磚碑,就是在墓園重新規劃後所出現,這可能是墓園史上第一次有碑坊。
這座碑後來有一段幾近被遺棄及重見天日的由來。
該紅磚碑最早立在敦阿都拉薩路北上左邊的路旁,位在最早一座殯儀館前面的下端,十分醒目,這是當年出入殯儀館另一小道。
為方便人們進出,沿小山坡建有一條約有30多石級的小路,可直達殯儀館,那時不少人在路旁下車後,就沿石級步入殯儀館,十分方便,回程亦然。
不過,或基於安全理由,墓園管委會先是在殯儀館圍起了鐵絲網,雖開了小門供人們使用,但因常常或在晚上上鎖,導致使用者越來越少,後來小門全天候關閉。
這一關,久而久之,立在路旁的【綿裕亭】紅磚碑近乎被人忘了。多年沒人照顧與清理,周圍野草叢生,溝渠積水,蚊蟲滋生,許多人或許已遺忘了綿裕亭曾有這座地標。
基於保護文物,傳承歷史,筆者於是向新山中華公會提出建議,把這塊紅磚碑及“端亞山鳴謝石碑”一起遷移,安置在一個適當的地點,最後承蒙接納,這兩件綿裕亭最珍貴的文物,終得以立在現今所在之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