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柔佛大水灾已经过去一个月,大家对于如何预防下一次水灾来袭的讨论,依然停留在掘深挖宽河道、定期清理渠道淤沙等短期解决方案。但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因为河道变浅而导致的水灾,我们所面对的是在暴大雨与极度干旱之间摆荡的极端气候,唯一的解方是让我们人类的聚落坚韧适应气候变迁,尝试减缓极端气候给人类带来的冲击。
ADVERTISEMENT
人类聚落因应人口增长,不断往外扩散,我们把原本就是天然海绵的绿地变成人类聚落,盖满了无法吸水的公路铺面、停车场、建筑物,雨水只能在马路上往低处流,如果遇上哪一段排水渠道无法负荷同时涌入的流水,就形成城市里的闪电水灾。
柔佛这一次的大水灾主要原因,是3天雨量等同三月降雨总和的两倍半,在在提示我们,这是极端气候的考验。我们只想着尽快的把水排进沟,沟里的水流进河,河水奔向大海不复返,但忘记了,极端气候不是只有暴大雨,等着我们的另一端就是少则一两个星期、久则数个月不降雨的厄尔尼诺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我们活在气候变迁的年代,我们用来掩埋垃圾的土地,我们的高排碳生活方式,都是跟下一代借来的,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预支下一代的地球资源。不论我们能否逆转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灾难,我们必须打造强韧防灾的人类聚落。
地震带上的房子都有一定的建筑规范,避免频密的地震不断带来人命伤亡与财产损失,也让人类即使居住在地震带地区,都可以在每一次的地震之后迅速恢复过来。同理,我们必须接受气候变迁给马来西亚带来的其中一个改变,就是水灾几乎无可避免。
2019至2020年首相署因为救灾、赈灾所花费的款额是860万令吉,2020至2021年花了1946万令吉,2021年只2022年则瞬间飙涨到8亿8790万令吉。
副部长在国会回答我的提问时表示,因为提供给灾民的补助款从每户500令吉提高到1000令吉,所以才有这个瞬间飙涨,可是我们只要细看就发现,这个水灾频繁发生,受灾户倍数增长脱不了关系。
如何减缓每一次水灾后国家与民间必须承受的财产损失,是我们未来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要看起来美的绿建筑,还必须坚韧面对每一次的水灾。
低于海平面的荷兰人在河岸盖房子,即便洪水来袭,房子依然漂浮在水平面上。荷兰人的高配版我们或许负担不起,但是,登嘉楼的阿伯经历两次水灾,已经找出了低配的漂浮屋解方,即在高脚屋底绑上几十个大水桶,再用绳索绑定房子,五万令吉有找。
大型防洪工程要继续做,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再庞大的人类工程都有可能遇上千年一遇难以抵挡的极端气候挑战,如何增加国人面对天灾的韧度,是我们的功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