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綿裕亭墓園,有一座題作”南洋柔佛華僑公所鳴謝端亞山“的石碑,矗立在新伯公廟的左側,這是該墓園現今最具歷史性的文物之一。它第一次立於何處之謎終於被破解了,這是新山史學界一大收穫。
新山綿裕亭墓園,是由柔佛蘇丹阿布峇卡於1885年移交給新山華社管理,作為百年終老之用。
ADVERTISEMENT
有義山即有伯公廟,因此該墓園舊有的伯公廟,在那時即已存在。後來隨著新山的發展,而於1973年被拆除。在此後的41年間,綿裕亭墓園沒有伯公廟,被供奉的感天大帝神像,安置在殯儀館內一個特設的地方,一度還被放置在一棵大樹下,因而鬧了不知所終的插曲。於2014年3月17日新伯公廟才建成,墓園的格局才正式完成。
至於該石碑是立於1927年8月9日,前後經幾次的遷移,最後才落在現址。前二、三、四次石碑立於何處都已知曉,唯獨第一次位在何方,一直是一個待解之謎。直至日前,靠一本馬來文雜誌終協助破解了這個謎。蒙該書的擁有者不吝惠借,允准拍攝雜誌中兩張舊伯公廟的舊照,始知該石碑最早原來是立在該舊伯公廟之旁。
之前的報導是講該石碑立在義山左側,面向原義興路,與舊有的伯公廟相距不遠。1978年,綿裕亭墓園第一座殯儀館啟用,石碑即在其左邊。2013年殯儀館擴建後,石碑恰好位在該殯儀館第二與第三格的石階邊,這一改變,讓石碑更引不起人們的注意,不知為何物。2014年9月9日,在時任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拿督斯里鄭金財與墓園管委會主席李富新策劃安排下,遷出殯儀館,先立在新伯公廟前 ,最後再遷至左側與“綿裕亭碑坊”並列,成為該墓園另一亮點。
當年立該石碑的用意,是新山華社最高領導柔佛華僑公所,為感謝新山首富阿拉伯人端亞山的寬宏大度、不計嫌、不追究,一派成全他人之美的心意,既知自己7畝地被侵佔,經該會陳述後,不索回或求陪償。為表謝意與感恩,特立此石碑在伯公廟旁。
石碑碑文全文如下:
“端亞山先生,希臘國人,柔佛實業家,也有地在二條半石與綿裕亭毗連。而葬者自葬,曾不知超出範圍。嗣後華僑公所成立,有收受公眾業管理之權,為避牛羊踐踏之計,遂圈環鐵時。端亞山先生始言本亭葬過其地七于吉。但年代即遠,細勘之率多,墳土加墳,礙難奉還用具,上述理由面陳端亞山先生,即蒙察諒,將該七于吉騰出,送與本亭,俾安葬者得所其想,善與人同,中外無間也。同人等感銘之餘,謹敘其事,特立石碑,為永遠紀念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