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餚有時不僅只是飽肚的東西,還是童年的記憶、與家人聯繫感情的一道菜。昔加末彭氏聯宗會婦女組主席彭金娣家中從前每逢大年初一,所有人必聚在一起製作河婆菜粄,大家邊做邊蒸邊吃邊聊,溫馨無比。
ADVERTISEMENT
彭金娣的丈夫李再萬盛贊太太製作的河婆菜粄很好吃,每一次至少吃上10個菜粄。

他說,太太製作的菜粄與外頭所售賣的口味有點不一樣,特別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推薦。
彭金娣:採用婆婆食譜
彭金娣表示,其祖母是客家河婆人,而祖父則是海陸豐客人。菜粄是河婆人的傳統美食,她從小就看著幫著家人制作河婆菜粄,採用的是婆婆的食譜,她的父親、七兄弟姐妹個個都會製作菜粄。
“菜粄的粄皮非常講究,製作過程也很燙手的,必須在麵糰熱乎乎的時候用手搓,需搓得均勻、有力度,同時也需要搓得久一些,直至麵糰表面平滑為止,吃起來才會有好口感。小時候,搓粄皮的環節多數交給男生做。”
搓粄皮講究熟能生巧
她說,麵糰一般上需搓上10至15分鐘。搓好麵糰後,可開始搓粄皮。取出適量的麵糰搓圓,然後用手指在麵糰中間按下一個凹洞,再用手指慢慢搓成猶如碗狀的半圓形。
“搓的過程必須注意,粄皮的厚度需平均,底部則需厚一些。搓好後放入餡料,然後將兩邊的粄皮往內蓋起來,看起來就像一個元寶了。”
她指出,搓粄皮講究的是熟能生巧,而這個環節又最為重要,會影響口感。
多用蒜當餡料
至於餡料方面,可選用蒜、鹹菜或沙葛,而她一般上多使用蒜。不過,農曆新年期間製作的菜粄都是用中國紅蒜,平常時候製作的則因難購買中國紅蒜而使用本地白蒜,所以口味上會有些許的差異。
“在我童年時候是沒有薯粉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菜粄的製作也有了點變化,加了薯粉的菜粄就會較有嚼勁。另外,早期是使用豬油渣,但現在則改成了豬肉碎。”
每回製作想起孩提時代
彭金娣表示,她每一回製作河婆菜粄時,都會想起父母仍健在,甚至是婆婆仍健在的孩提時代。每逢大年初一,大家都聚在一起製作、蒸和吃菜粄,很開心。
“後來父母去世了,兄弟姐妹就到我家裡來製作菜粄,有時在大年初二,有時則是大年初三,胥視大家的時間配合。”
河婆小吃成新年主食
河婆菜粄成了她與家人之間,一道別具意義的菜餚。她笑言,這是一道河婆小吃,但家人在農曆新年都把它當成了主食。新年期間,只要一鍋的菜粄蒸熟後,一轉眼就吃完了,大家又等著第二鍋的菜粄出爐。
她回憶起孩提時期,兄弟姐妹常會用石磨將浸泡了的米磨成漿,然後把漿擠壓後曬乾過篩再用玻璃瓶子扞成粉,然後收起來,等待農曆新年或家中有喜慶時候製作菜粄。
“那個年代,祖母父母用粗針將蒜撕開,然後才用刀把蒜切碎。我並沒有問過父母為何要使用粗針撕開蒜,但或許這樣處理蒜較細膩,畢竟若蒜切得不夠細,吃起來不好咀嚼。”
河婆菜粄製作:
材料:粘米粉500克、豬肉碎200克、豆腐10片(切丁煎)、蒜500克(切絲切碎)、蝦米1碗(爆香)、薯粉100克、3湯匙油、900毫升至1000毫升水,以及胡椒粉、鹽和素菇味精適量。

1.放入蝦米與豬肉碎炒香,然後放入豆腐和蒜炒一炒,之後按照本身喜好加入適量的鹽和胡椒粉即完成餡料製作。由於蒜較為吸油,建議可放多一些的油。
2.把粘米粉和薯粉放入碗內攪拌均勻。
3.先把水煮滾,若欲增添喜慶氣氛可在水中加入些許紅粉,然後放入3湯匙的油。

4.把攪勻的粘米粉和薯粉倒入熱水中,攪拌均勻後蓋上鍋蓋關火燜10分鐘。

5.把粘米粉和薯粉倒出來搓成麵糰。搓的過程必須有力度且均勻,搓到表面平滑為止。麵糰熱度高,搓麵糰燙手卻不能等待冷卻才搓。可撒上些許粘米粉,避免麵糰粘手。

6.在香蕉葉上塗些油。
7.拿出一小塊的麵糰搓圓(需搓得結實),然後在中間按個凹洞,用手指慢慢搓成一個碗狀半圓形的粄皮。粄皮必須搓得均勻,底部厚一些。
8.放入餡料後將兩旁的粄皮往內蓋起來,形成一個元寶狀,然後放到香蕉葉上。

9.放入蒸爐內蒸20分鐘即可上桌享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