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新山8日訊)異常的降雨量引發柔佛州嚴重水患,經歷數日的災難,洪水消退、天氣放晴,重災區之一的哥打丁宜市區恢復生活秩序,撐過疫情、熬過水災,商家逆境中求存,守住祖業、守住家園。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昨日走訪哥打丁宜市中心,大部份商店完成災後清理工作,已重新營業,街道漸漸有了人氣,而後巷仍可見垃圾堆滿景觀。

哥打丁宜(Kota Tinggi),按馬來文字面解釋是一座“高城”,可是哥打丁宜市區卻是逢雨季必遭水災,一旦下起傾盆大雨,商家總是提心吊膽,心裡無奈也無助。
商家受訪時表示,這裡不少業者是第二代承繼家業,即使市中心水災是擺脫不了的夢魘,大家依舊積極克服困境,應對水災帶來的種種不便和損失。
哥打丁宜曾於2006年12月25日及2007年1月17日,發生了兩次百年大水災,今年2月28日開始發生的水災,是自2006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
“經歷百年水災、遭遇疫情衝擊,嚴峻考驗和困境都熬過來了,大家只能努力前行,因為家就在這裡,沒有放棄的理由。”

不過,商家坦言,哥打丁宜靠近新山,年輕人都到新山和新加坡覓職工作、購置產業安居,人口越來越往外遷移,使到此市鎮逐漸老化。
“若沒有營造更多商機與發展,哥打丁宜能留住的,只有老一輩居民的心了。”

在哥打丁宜市區經營茶餐廳的岑敏龍(60歲)多年前從新加坡迴流,接手父母親的飲食生意,對於水患和疫情帶來的雙重打擊,他說一切盡力而為。
岑敏龍表示,商家過去一兩天都忙碌清理工作,其店裡的人客算是漸漸恢復元氣,5名員工中,有一對母女員工因家園積水未消退,目前尚住在疏散中心。
“人手暫時不足,凡事需親力親為。水患問題,我們習慣了,預先做好防備,食物材料先放置樓上,店裡的桌椅是特製材質,價錢貴了點,但浸泡水中不會損壞,洗刷乾淨仍可使用。”
“清掃店裡的汙泥,我們也有經驗,便是要利用未完全消退的積水來掃除淤泥,如果要用清水,洗幾天也沒辦法清除掉。”
岑敏龍說,他唯一沒想到的是,3月還會發生水災。
“3月通常是乾旱季節,有誰想到一天的雨量如此暴漲,我86歲的母親也說沒遇過3月水災,顯然的,氣候變遷劇烈確實正在發生。”

疫情打擊營業,又迎來一波波水災,岑敏龍指出,打擊雖大,但店和生意都是自家的,還是得打起精神堅持下去。
“哥打丁宜屬農業為主,年輕人不一樣,外出打拼是很自然的事,加上要應對自然災害衝擊,很多年輕一代不想逗留於此,這裡算是老人村了。”

50歲的鐘表業者林振心這20年來都在哥打丁宜市區租店經營生意,其家則位於大哥打花園,對哥打丁宜這座老城鎮,他有份難割捨的情感。
“生意能夠維持,賺份溫飽就夠了。”
林振心說,他習慣哥打丁宜的生活步伐,並認為一旦嚴重水患來襲,他會預早收拾妥當店裡的貨品,降低損失。

葉文宗(59歲)繼承父親經營的零食、飲料和日用品業務,至今已有40年。
他說,現在每個月都會擔心下雨可能導致水災,店裡豎起石灰磚塊疊起貨品,希望盡所能搶救貨品。
“水災令人擔心,卻是無可奈何的事。”
葉文宗認為治水工程應解決哥打河上游的問題,從而阻攔上游洪水往下流造成哥打丁宜市區淹水。
“疫情和通膨影響市場消費力低落,水災進一步減少購買力,各單位沒有采取防範措施和解決根源問題,水患就會重來。”

洋貨店業者謝強泰(71歲)說,水災帶動雨鞋銷售量高,但民眾日常消費不比以往熱絡。
“不少人在遭遇幾天水劫後,損失慘重,相信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全面恢復過來。”

另一方面,哥打丁宜市中心的小販中心很多攤位未開始營業,用餐的食客零落,至於沒有遭受水患影響的熟食中心,人客反倒熱鬧。

在小販中心售賣糕點的楊婉英(49歲)透露,一些民眾到來,看見要光顧的攤位沒開業便離開,水災後的氣氛可謂冷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