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今日面谱

|
发布: 3:27pm 08/02/2023

铝箔纸

墓碑

像生秘境

陈建泯

铝箔纸

墓碑

像生秘境

陈建泯

【今日面譜】陳建泯的像生秘境 從一張鋁箔紙出發

报道:锺传颖(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陳建泯迴流馬來西亞後,在2022年參與Ilham藝術展(Ilham Art Show 2022),呈現曾祖父墓碑拓印出來的作品《祖先》。

從居鑾走出去的藝術家,帶著對自身文化的疑惑,走入墓地去探索和尋覓身分認同的答案,再用一張張鋁箔紙打造“”。

用鋁箔紙將拓印成作品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的《今日面譜》要介紹青年藝術家陳建泯(31歲),聽他訴說如何深入墓地之中,用鋁箔紙將墓碑拓印成作品;也聽他訴說成長路上的跌跌撞撞,爾後受到宗教的啟發,使他成為一位勇於面對挑戰的藝術家。

ADVERTISEMENT

陳建泯是鑾中第15屆美術設計科的畢業生,畢業後到臺灣師範大學念美術系,2018年更是到英國的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美術研究所念碩士。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從居鑾小山城出發,青年藝術家陳建泯(31歲)以鋁箔紙為創作材質,深入墓地、紀念碑和生活中拓印各種藝術品。
旅臺4年重新思考“家”

從小山城出走到臺灣,臺灣對他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遠,而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思想上的碰撞。

許多人認為他是以“僑生”身分唸書,但作為一名從小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孩子,在臺灣不斷的產生僑生和華裔身分之間的碰撞,讓他開始思考這其中的哪裡才是“家”,並在大學時期也開始修讀有關歷史、政治等科系。

大學畢業個人展以鋁箔紙拓印

在他的大學畢業個人展覽中,陳建泯第一次以鋁箔紙為材質,回到馬來西亞走入各種墓地中,收集有關二戰時期的華僑抗日紀念碑,將這些墓碑用鋁箔紙拓印下來,再設法將這些作品運送到臺灣。

在那一場主題為“潘大棠”的畢業個展中,他的作品還是較為平面的,只是將墓碑拓印下來展示,但卻從此奠定了他的藝術創作根基。

在他的個人簡歷中也介紹了這個展覽,講解了“潘大棠”是取自馬來文pendatang的諧音,意思是旅居者或外來者的意思。

他在簡歷中寫道:“透過《潘大棠》的展覽構成進行留學期間的作品剖析及其影響。旅臺4年從外國學生到認同為“華僑”的過程,讓陳建泯重新思考對於“家”的想像,過程中意識到模糊的片刻、不完整的脈絡或許正是自身所處的狀態。”

拓印作品從平面走向立體

自此以後,陳建泯的拓印技術愈發成熟,作品也從平面走向立體,開始將整個墓碑完整拓印出來,還包括墓碑的各種動物、肖像等。

疫情之下他迴流馬來西亞,期間也曾帶著自己的作品“像生秘境”到臺灣參與臺灣美術雙年展。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以英殖民時期華人墓地為主題的“像生秘境”,以深藍色色調裝置藝術,探究殖民地時期的華僑落地生根的歷史。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拓印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之墓,探索馬來西亞華人從“華僑”到“華裔”所走過的百年之路。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陳建泯全副武裝,仔細用極易破損的鋁箔紙拓印墓碑。

這次的展覽中,以清朝時期南洋華僑領袖墓碑為主軸,包括作為當代甲必丹的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之墓,就展現了他作為“華僑”首領,以大清子民僑居馬來亞的這一身分認同。

葉亞來的墓碑前有守墓像,這也是墓主人的地位象徵。而許多清代墓碑前設有,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相信人死後仍然需要有人保護,因此墓碑前就設有動物和小人像,以守住墓主人在地下世界的生活。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陳建泯將葉亞來墓前的守護獸拓印下來。

葉亞來從百年前開始以僑領身分走入馬來亞,而百年後這群移居者的後裔,早已成為了“華裔”,視這片哺育自己的土地為祖國。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在墓碑進行拓印需要暴曬,挑戰極大。
東南亞華裔移民史 創作主軸

陳建泯目前仍在進行中的作品包括《家園》和《祖先》,分別以馬六甲三寶山墓碑和自身家族墓碑為主題,而隨著作品的逐漸完善,也逐漸收集了近百世紀以來的東南亞華裔移民史。

他說,身分上的認同,就會影響一個人看待歷史的角度,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建構往往是很脆弱的,這與鋁箔紙創作成的藝術作品有著同樣的脆弱。

從思索何為華僑和華裔,到整理馬來西亞華人從華僑走向華裔的歷史脈絡,成為這幾年陳建泯創作的主軸。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以鋁箔紙拓印出整個墓碑作為裝置藝術,作品有歷史分量、有重量感卻又極其易碎。
在寺廟長大埋下創作契機

從居鑾這個小城鎮出走,陳建泯當年也曾是個叛逆的孩子,學業成績不怎樣,脾氣大的嚇人。

作為一名在寺廟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陳建泯的母親從小由寺廟師父養大,父親家中也從事宗教相關行業。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讓他與寺廟、殯葬非常熟悉,而這些小時候就注入身體的養分,成為他日後藝術創作的分子。

參與佛學營覺醒 發奮圖強

然而,從小在寺廟長大為他帶來了轉變的契機。初中二的學年末假期,他跟隨師父到臺灣參與佛學營,似乎開始頓悟和覺醒。

從臺灣回來後,他從初中三開始發奮圖強,從後段班成績差強人意的學生,一路努力成為美設科學生,並且努力上進成為優秀生。

在臺灣沉浸幾年後,他原本準備在臺灣繼續念碩士,但陳建泯的導師建議他到西方國家深造,體驗不一樣的藝術環境。

“我是一名小鎮獨中生,又是到臺灣升學,英語並不好。曾幾何時我和同學們到新加坡參展,所有同學都能夠用英語呈現自己的作品,只有我一個人是使用翻譯的。”

痛定思痛的陳建泯決定好好學習英語,他在吉隆坡開始上英語課,努力學習英語併成功考入英國的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美術研究所。

“在這些深造的過程中,我也意識到求學的重要性,人是不可以沒有好奇心,而憑藉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帶來碩果。”

在英攻碩打破自己的界限

他說,在英國攻讀碩士學位時,教授並不會有一套課程來教導你,而是需要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品和意見,否則教授是不會主動“餵養”學生。

“許多亞洲學生都會比較內斂,也習慣傳統東方的教育模式,但如果你不開口表達,教授自然無法和你做更多的交流。”

因此,陳建泯在英國開始學會打破自己的界限和框框,也把自己的作品帶到英國做展覽。

沉浸國外多年,在馬來西亞、臺灣、英國等地流轉多年,如今陳建泯迴流馬來西亞,在吉隆坡成立工作室,並且在大學開設裝置藝術的課程。

對於未來,陳建泯將會繼續創作,近期他以生活物品為主題進行創作,並且期待進行更多的展出。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材質過敏》工作坊的學生作品在廣日子展出。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在居鑾的文創據點“廣日子”開辦《材質過敏》工作坊,拓印一間老店屋的牌坊。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如何留下倫敦留學時期的記憶?陳建泯選擇把宿舍的大門整個拓印下來成為作品。
陈建泯的像生秘境,从一张铝箔纸出发
陳建泯在倫敦留學時期,用鋁箔紙還原了一輛摩托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