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利民達青團運成立醒獅團時,誰也沒料到當年12歲的顏有路,竟然一路相伴醒獅團迄今,而且還是獅團最有力的推手。
這47年來,顏有路(59歲)堅持對中華傳統和獅藝的熱愛,從團員、助教直到目前的教練身分,永不言悔,精神可嘉。
ADVERTISEMENT
青黃不接是許多醒獅團面對問題,當昔縣一個個獅團解散或仍待復辦時,利民達青團運醒獅團是最活躍的社團醒獅團。
人如其名 總“有路”解決問題
曾任利民達新村村長的顏有路,是村內家喻戶曉的草根人物,人人都以其名“有路”的閩南話發音“Yew Low”,來稱呼他。
當利民達青團運醒獅團面對經費、人手甚至面臨瓦解問題時,人如其名的顏有路,總是“有路”去找到解決問題。
他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表示,他永遠不會忘記利民達青團運前領袖顏麗水、陳金山、何秀珍、顏再枝、陳金山、彭昌、王振乾等前輩的教誨。每當醒獅團遇到什麼問題時,他總是參考前輩們的做法來行事。
利民達青團運47年的舞獅之路,面臨幾經風風雨雨,渡過一次次的關,越過一個個的坎,顏有路總是有份參與其中。
覺得舞獅很威風 12歲加入
從“有興趣”到“有責任”,是顏有路與利民達青團運醒獅團的寫照。
他在12歲加入該醒獅團時,全憑對舞獅的一股興趣。當時,他覺得敲鑼打鼓舞獅,很是威風。
前輩引導察覺傳承文化意義
後來在前輩的引導下,他才察覺這不只是敲鑼打鼓舞獅而已,原來背後還有傳承中華文化的深層意義。
自此,不管醒獅團遇到什麼關坎,他就秉承這股傳承文化的信念,一一渡過迄今。
遇到再大難關也要堅持
他總覺得,逢年過節,若沒有舞獅鼓聲,總覺得少了氣氛。
“(我們醒獅團)遇到再大的難關,也一定要堅持下去,一旦放棄的話,就再也沒有舞獅和鼓聲了。”
他表示,三四十年前醒獅團面對很多限制,例如新春期間需向警局申請準證,而往往要在除夕前一天才拿到批函,以致醒獅團遲遲無法充諾各界的採青邀約。
他說,自2000年代初時任內政部副部長拿督曹智雄宣佈,舞獅屬於文化活動而不需申請準證後,舞獅活動才正式擺脫枷鎖迄今。可是,時下舞獅風氣,似不比以前來得蓬勃,這是值得各界深思的現象。
祖孫三代共舞獅
鼓勵孩童參與醒獅團的顏有路身體力行,除了次子擅舞獅頭之外,如今孫子也加入醒獅團。
顏有路表示,很多獅團團員中學畢業後,都到外地求學或工作,以致利民達青團運醒獅團和很多獅團一樣,長期面對青黃不接問題。
他表示,醒獅團要永續生存和更上一層樓,一定要有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和接班人。因此。他鼓勵其子和孫孩們加入醒獅團,並從中強健體魄和傳承中華文化。
他說,他的次子顏嘉偉(32歲)目前是獅團獅頭舞手之一,而長孫顏文凱(12歲)則是利民達二校二十四令鼓隊的學員。
他表示,該團創團迄今經過3次搬遷後,如今終在利民達新村第8巷休閒公園旁擁有一個家。他目前每星期五和星期六下午5時至7時,在會所指導利民達二校廿四令鼓隊。
尋獅頭贊助人和新血是挑戰
尋找獅頭贊助人和獅團新血,是顏有路每年都要面對的挑戰。
他說,利民達青團運會醒獅團每年需要兩頭醒獅頭,以取代殘舊損壞的醒獅頭,而每頭價錢從當年的800令吉,倍增至目前1600令吉。
他表示,慶幸在各界人士支持下,該團都能找到獅頭贊助人,否則就動用獅團基金來購買。
他說,舞獅的每一個動作步伐,都有其深層的意義,他時常藉此向團員們,灌輸傳承文化的重要性,以維持醒獅團的凝聚力。
他表示,為團員提供最大福利,是留任團員腳步的另一方法。該團經費來自逢年過節採青活動,該團20多位團員將在今年農曆新年初一和初二,分派兩隊在昔縣各地採青。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