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木材作伴數十年,木材都聽我的話,我要它圓它就圓,叫它扁就扁。”
這句話,出自一名有著約60年經驗的木匠之口;他就是來自麻坡,現年76歲的張美德。
ADVERTISEMENT
張美德的近一輩子都在和木材打交道,製作與維修過無數傢俱,凡是與木板木材相關的工作,都難不倒他。
他經歷過純手工傢俱的光輝時期,也看著傢俱業轉型,但他仍堅持著純手工製作,是麻坡區已然少見的傳統木匠。
本期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的《今日面譜》,要帶讀者與張美德近距離接觸,和他談談屬於他的故事。
自小有興趣 向上海師傅學習
張美德自小對木工有興趣,14歲那年因不想讀書,就聽從父親的建議,到馬六甲向一名上海木匠師傅拜師學藝,開啟他與木為伴的生涯。
當時的學徒不易當,師傅非常挑剔與嚴格,要張美德從打雜幹活及當跑腿做起,就這樣,他每月領著5令吉薪水,卻沒學到木工手藝。
兩年後,他回到麻坡向另一名上海師傅學習,並開始真正接觸到木工技術。
“開始時的工錢是每月40令吉,到我掌握了之後,師傅每天給我8令吉酬勞,如果我做滿一個月,就有240令吉,這個工錢在那個年代是很不錯了,可以媲美老師的收入。”
成家後決定自立門戶
直到成家後,張美德有感家庭負擔加重,才決定自立門戶,以獲取更高的收入。
他表示,木匠在掌握基本功後,必須懂得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活學活用,才能不斷地創新與克服困難。
他披露,當木匠非常有挑戰性及有趣,尤其是完成其他同行無法完成的任務時,就會倍感高興及滿足。
從挑戰中獲滿足感
他回憶,自立門戶後接的第一個單子是幫淨業寺的大雄寶殿製作大櫃子,頗具挑戰性,而該櫃子至今仍在使用中,他之後也陸續為許多廟宇製作傢俱、櫃子。
“我喜歡接受挑戰,當人家做不到的東西交到我手中,我會設法鑽研,成功後智慧和知識都得到提升。”
張美德在受訪時,總是不斷拋出“金句”及開懷地笑,也許是因為其正面樂觀的性格,讓他在面對許多挑戰時都能順利跨過,而回頭望時也覺得並不算什麼。
早期柚木傢俱 非常耐用
張美德披露,早期的手工傢俱是木匠投入心血,以純手工製作而成,非常耐用,也有觀賞性及藝術感。
他舉例,一些舊時傢俱注重細節設計,就如在桌腳、銜接處或邊緣設計圖案或進行雕刻,讓傢俱整體更有美感。
“當時大部分傢俱都是柚木製成,非常堅固,不腐、還防水也防蟲,用上百年都不是問題。”不過,儘管傢俱再耐用再美觀,仍逃不過被淘汰或丟棄的命運,讓張美德感到可惜。
識貨人才知舊傢俱是寶
“或許有人會覺得傳統手工傢俱款式過時,才把它們丟棄。其實,這些東西越來越少,只有識貨的人才知道是寶。”
如今,張美德在外出時如果發現有被丟棄的舊傢俱,都會搬回家維修及油漆,再賣給有緣人;他也曾在路邊拾到被丟棄的六角形桌子,讓他“撿到寶”,高興不已。
傢俱廠打擊傳統木匠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改變,傢俱廠開始蓬勃發展,對傳統木匠的打擊不小,也讓木匠成為夕陽工業。
張美德披露,在傢俱廠大規模生產時,一些木匠投身科技化列車,一些人選擇退出,而他卻堅持著傳統的純手工技術。
科技進步仍無法取代手工
他認為,即使時代再進步,手工仍難以被取代,而傳統的純手工傢俱有著木匠的精神與心血,更是無法被取代。
他表示,自己至今所使用的大部分工具與技術,都是他沿用數十年的,除了習慣使然,舊時工具也足夠應對工作上的需要。
漸漸轉型至製作神主牌
另外,傢俱業的轉型,也促使張美德從過去的製作傢俱,慢慢改為以維修、平面雕刻及製作神主牌等為主。
他表示,木匠涉獵範圍非常廣,只要基礎好,和木材相關的物品,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是不能的。
雖年逾70卻“可退不可休”
張美德住家旁有一間他用了40多年的工作室,裡頭堆積各種木材與傢俱,就連牆上也放置了許多舊時的傢俱椅子,讓人彷彿回到了數十年前的時空。
儘管年逾70,他卻沒有退休的念頭,同時認為“可退不可休”,因此,他平日依舊在工作室裡忙碌,累了就到住家旁看看所栽種的花草樹木,這樣的生活,讓他很是享受。
“木工和花草樹木是我從小的興趣,我一直做著我有興趣的東西,所以我陶醉其中。”
工作室供奉木工祖師魯班
另外,在張美德工作室後方,至今仍供奉著木工祖師——魯班。
他表示,祖師魯班的神龕是他親手製作的,至今已有40多年;而對他來說,供奉祖師是一種木匠理念,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與勇氣來克服難題。
曾收過徒弟 都堅持不了
談及傳統木工或後繼無人,他認為雖然是無可奈何,但至少曾經存在過。
“我曾收過幾個徒弟,但都因為吃不了苦、沒有耐性及無法賺大錢而離開,最長的一個也只堅持了4年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