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9日訊)馬來西亞塑膠廠商公會發起的“環保卡車3R醒覺活動”來到柔佛州新山,一連4天走入校園向學子演示塑料的回收及再循環過程,倡導將廢料轉化為有價值的物品。
這項由馬來西亞塑膠廠商公會柔佛分會主辦,並獲得非政府環保組織Eijau Millennium Explorer配合的活動,迎來全馬唯一一輛“環保卡車”,從今日起分別到訪寬柔中學至達城分校、丹柏華小、烈光鎮培智華小及百麗宮國際學校。
ADVERTISEMENT
上述“環保卡車”是一輛移動回收車,車內展示的是特製迷你型打碎機、注射機和擠壓機,學生能夠動手嘗試使用。
該會希望讓學生了解塑料再循環原理後,鼓勵他們做好塑料垃圾分類並送去回收中心,還可以換取金錢,又可以讓塑料再循環使用。
馬來西亞塑膠廠商公會柔佛分會會長陳威見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上述“環保卡車”是於冠病行管令前完成,惟碰上疫情而暫緩執行,直到今年才正式開跑。
他說,該輛“環保卡車”較早前已到訪檳城、霹靂州怡保、彭亨州關丹和吉蘭丹州,除了到訪學府,該會也計劃參與展覽,讓更多民眾瞭解塑料回收與再循環知識。
他指出,國人常會誤解塑料是不好的產品,但事實上只要做好塑料垃圾分類,並經過妥善處理再循環使用,教育人們不亂丟垃圾,塑料對環境並無傷害。
他說,我國數年前爆發的洋垃圾問題,主要是因為一些不良回收廠商,在免費取得塑料垃圾後,把部分不適合再循環的塑料垃圾丟往樹林。
陳威見指出,這些不適合再循環的塑料垃圾,本來應該經過更高溫溶解,但不良廠商卻為了節省成本而這麼做,才會導致環境汙染。
他表示,根據馬來西亞塑料產品標準編號系統,當局共鑑定7種編號的塑料產品是可再循環的,回收公司可根據相關編號為塑料垃圾分類,因為不同編號的塑料產品經過再循環後,所產出的成品也會不同。
他說,若是不同編號的塑料產品被參雜在一塊,並進行再循環,則只能製成垃圾袋,但一般上塑料產品可以再循環100至200次,惟塑料的密度會隨著再循環次數增加而降低。
他也提到,可生物降解塑料袋在自然分解時,所釋放的溫室氣體將會破壞大氣層,與冷氣機所排放的氣體是相同的,而且在分解後塑料粒依然會殘留在泥土內,人們肉眼無法看見,因此對環境更是危險。
他表示,處理塑料垃圾的正確方式應是回收、分類並再循環。
非政府環保組織Eijau創辦人兼執行董事莫哈末菲特里指出,塑料垃圾的再循環過程對環境並不危險,因為過程是採用高溫溶解的方式處理,而非焚燒。
“人們總是說塑料對環境不好,但我們別無選擇,必須使用塑料。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如何處理塑料垃圾,例如在日本處處可見塑料產品,但他們的塑料垃圾並沒有被送到垃圾土埋場,而是被回收和再循環。”
他透露,與塑膠廠商公會合作推廣的“環保卡車”,目標是要在6個月內到訪32所學校,而其組織的目標則是要在一年內到訪60個場合,傳達環保的重要性訊息。
他說,其組織也放眼在活動的首5個月內接觸6000人,包括進行講座會和參與展覽。
已退休的莫哈末菲特里其實已投身環保組織的工作長達30年,此前曾任航空領域的飛行安全指導員,他的願景是要在年輕人群體中創造環保醒覺意識,同時透過環保幫助城市地區的貧困家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