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相信大多数的中学该都办了家长日。当天赴约的家长,想必已知孩子的学术成绩。
一般上,中一班的家长比较踊跃出席,因为子女第一年在中学就读,这是可以理解的事。
ADVERTISEMENT
不久前,我阅读星洲日报的电子报时,在《大都会》社区报读到某中学教师写的专栏,内容大概讲述她执教道德教育科,可是班上学生在年中评审的成绩大部分都是“满江红”,惨不忍睹。
她提到好些直升中一的华校生由于看不懂考题,想当然尔就答非所问,有的学生甚至空着不答,落得考到单位数的成绩。
由此事,让我想起坐在我对面的宗教老师曾经“诉苦”,中一班全部的道德教育课由她一人包办,所以她最清楚印裔学生和华裔学生掌握国语的能力。
她大吐苦水地说,前者勉强还可,后者未免不济,让她教书时总是“自问自答”,教学效果吃力不讨好。
她一脸窦疑地问我,学生从小学直升中一,豁免读预备班,他们的表现在理论上不该差到如此的地步。
为此事,我尝试向其他科目的教师“旁击侧敲”,探个究竟。同事们直言,他们初时以为华小生刚升上中学,因教学媒介语的转换,上课时感到“鸭子听雷”是常态之事。
可是,这批“冠病疫情后学生”的表现,似乎比之前的学兄、学姐逊色,国语能力亦不如昔日直升中一的学生,似乎存虚有其表之嫌。
一般上,学生欠佳的国语能力往往引发骨牌效应,其他以国语授课的科目,分数通常都不会高。
小一生学习能力不济,执教小一班科目的教师免不了会“碎碎念”幼儿园教师,进班后便认真教课。
同样的情况,中一生学习能力不济,教导中一班科目的教师难免会“碎碎念”小学老师,进班后就尽职教书。
教师皆有教无类,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打得扎实,接棒的教师则没那么辛苦。
希望我校中一班的情况纯属个案。不然的话,他们这样的“表现”在日后准会牵一发动全身!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