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5日)没有巨型LED屏幕、没有乐队、没有灯光音效、没有宣传海报,只有一个木板搭建的舞台,五、六名歌星轮流上场演唱,这就是七、八十年代新加坡的七月歌台。
《8视界新闻网》报导,现年71岁的罗彼得是新加坡第一代歌台台主,他从1960年代开始办歌台,至今已有五十多年,见证了新加坡歌台从一台800元(新币,同下),做到现在一台数万元的变迁,而当年那种简单的美好至今依旧令他怀念。
ADVERTISEMENT
他说:“70年代是(晚上)7时30分做歌台到8时30分,然后就做大戏。之后,就变成3个小时,几乎都是巴刹中元会在办。”
“当时歌星只需坐在那里,不用跳舞。2000年以后,新加坡歌台就起了很大变化,做得很大规模。”
他坦言儿子不打算接手,而平日里,他主要做出租桌椅的生意,疫情前的农历七月还是会办歌台,不过今年没接歌台。
“明年我还是打算继续办歌台,只要有人找我做歌台,可以做就做,我会做到不能做的那天。”
4大台主 是否有继承人?
新加坡一名歌台台主陈连发说,他当年与罗彼得,以及另外两名歌台台主黄成财、陈秋理并列为新加坡的“四大台主”,包办了70到90年代多数的农历七月歌台。
记者尝试联络黄成财时,他太太透露今年没办歌台,但往后若两个儿子愿意接手,就会让他们继续做下去。
陈秋理则已经过世,他的儿子陈雅良继承父业,经营着一家娱乐制作公司。虽然今年只接了4台,比疫情前少了超过一半,陈雅良表示不会因此放弃。
曾经一晚办5台 台主自创传呼机“暗号”
至于陈连发,他的歌台如今由长女陈诗雅接手,继续发扬歌台文化。
64岁的陈连发也见证了新加坡歌台的变迁,他还记得80年代没有手机,只有传呼机,他一晚接了5场歌台,无法分身,就想出不同暗号,同帮忙顾场的人互通消息。
“当时的歌星都是临时安排,没有歌星时,我们就用9951、2、3、4、5让大家知道,995是求救的意思,1到5代表不同区的歌台,这样我们就知道要请歌星过去哪场了。”
那时,歌星上台是“先到先得”的,必须到了现场先排队,才有机会上场,有的歌星早上9时就前去排队了。
“(当时)没有先进的灯光音响,连打灯都是由工作人员人手操控的,我们就发挥创意,用起重机‘吊钢丝’、安排‘升降台’,让歌星出场时有气氛。”
他说,新加坡当时地铁还没运作,高楼大厦也没那么多,到处都是空地,人们平日没什么娱乐,因此他在空地上办博览会和歌台时,总会吸引许多人前来。
“我们到甘榜去办歌台,没有街灯,还会迷路,不过当时的那种人情味是最可贵的,发生什么事情都彼此有个照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