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8日訊)新加坡一項最新調查發現,該國骨痛熱症病例雖在2020年達到歷來新高,但體內有抗體的成年人口占比卻下降了,現在只有42.7%。這意味著過半成年人口沒有得過骨痛熱症,仍有染病風險。
《聯合早報》報道,有些人染上骨痛熱症後沒有求醫或者沒有驗血,不算在通報病例中,無法反映全貌。為了更好地評估該國骨痛熱症感染率,新加坡環境衛生研究院定期展開血清調查。
ADVERTISEMENT
一旦染上骨痛熱症,人體血液中會出現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縮寫IgG),這種抗體可在體內停留數年,如果之後做血清檢驗發現有抗體,意味之前得過病。
來自新加坡環境衛生研究院、衛生科學局血液服務司、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南洋理工大學生物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員,在2021年化驗7668個健康捐血者的血清樣本發現,42.7%的16歲至60歲本地人血清裡含有免疫球蛋白G,意味著曾感染過骨痛熱症。
2017年及2013年的數據分別是48.6%和49.8%。這顯示,該國的骨痛熱症血清陽性率(seroprevalence)有下降趨勢。
調查也顯示,骨痛熱症血清陽性率的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與前幾年的調查結果相比,所有年齡層的血清陽性率都下滑了。46歲至50歲年齡層的血清陽性率也首次下降至50%以下。
2020年是該國有記錄以來,骨痛熱症疫情最嚴重的一年,共有3萬5315起病例,造成32人死亡。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環境衛生學院司長黃麗菁答覆詢問時指出,2019年和2020年雖然大規模暴發骨痛熱症,但2017年、2018年和2021年的病例較少,拉低了整體的血清陽性率。
黃麗菁說,多年的血清陽性率數據可以準確反應人口患上骨痛熱症的風險。
“因此,新加坡持續下降的骨痛熱症血清陽性率證明,我們的管控計劃,包括呼籲公眾清除積水的努力,對我國的骨痛熱症疫情有幫助。”
不過,研究員也強調,正因為免疫人口不多,該國仍面對骨痛熱症大規模暴發的風險,尤其是當伊蚊數量上升或高傳播率病毒流行時。
今年又是骨痛熱症高發年,病例3月份就開始激增。根據國家環境局在網站的最新數據,截至7月15日,今年已有2萬零130起病例。
黃麗菁說:“我們都必須繼續努力減少伊蚊滋生處,以進一步將骨痛熱症的傳播風險降到最低。環境局將繼續研發新方法,如使用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技術來支援我們目前的管控措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