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與現今的新山華僑殉難公墓公祭有著很大的不同。隨著第一次公祭的史料,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網站被找到,即可看出前後祭拜儀式的差異。
這份史料是南洋商報於1947年10月23日刊出的新聞報導,它的出現同時也破解了該公墓於1947年10月22日第一次舉行公祭之謎。
ADVERTISEMENT
公祭當天上午,細雨紛飛,時任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伍伯勝親臨參加,參與者一律臂纏黑紗,10時齊集在新山市區志聲書報社前,由新加坡華人銅樂引導,主祭團全體職員、各僑團代表先後就列,華校學生殿後,環繞市區一週,情景肅穆,道路兩旁群眾駐足而觀。
在墓園舉行的公祭,一樣在雨中進行。參加的華團有七十多個單位,各地華校如寬柔、志聲、平民等學校的學生亦有參加。公祭現場,各僑團的輓聯懸掛左右、花圈排列在側,紀念碑上有三橫匾.一為伍總領事的“正氣長存”、中為柔佛中華總會的“義溥南溟”、建碑委員會的“英名不朽”,祭品豬羊各一,分排左右,中置禮案,上排列菜碗。
公祭11時舉行,在主祭伍總領事及陪祭黃樹芬、黃振杰、黃子松、郭盛方、徐文治等就位後即開始,司儀為羅嘉言,華人銅樂隊先奏哀樂,全體肅立,主祭獻花、陪祭上香、獻菜、獻酒、獻三牲、獻財帛及行鞠躬禮,餘浩漢讀祭文。
中午12時,蘇丹王子親臨致祭,繼唱悼歌,並由黃羲初報告建墓碑經過,最後殉難代表陳炳凱致謝詞,公祭隨後結束。
多年來公墓的春秋兩祭,歷經歲月的演變,多有調整與簡化,但現今春秋兩祭的儀式場面一樣莊嚴隆重,包括了上香、獻果品、獻財帛、獻花圈、行三鞠躬禮、會長致詞、放鴿子、拉起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布條,以及焚燒金銀紙等。過程一般不到30分鐘,然儀式雖簡短,但寓意深長。
新山華僑殉難公墓每一年都會舉行春秋祭兩祭,一在農曆三月初三,另一在農曆七月廿五,自1947以來,迄今己有75年之久,從未中斷。
公墓內埋葬了2229具骨骸,他們全是在日治時間被日軍屠殺後而被亂埋或遺棄在新山及其周圍地區的難胞。因生烈遺骸、飄散荒野,忠魂無依,經“殉難建碑委員會”議決多方發掘後,即把這些尋獲的遺骸集中埋在一起,建一公墓,藉一杯黃土,長埋諸烈士英魂,千秋萬代,供人悼念。
新山哥文茶華僑殉難公墓,即由此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