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填飽肚子的美食,總會成為日後所懷念的味道。新山的“十五樓”組屋雖已走入歷史,但傳承下來的經典美食除了讓老居民時不時能重拾腦海中的回憶,更有著維繫感情的力量。
2003年,位於新山魯馬固打路的“十五樓”組屋遭拆遷,樓下美食業者有一部分喬遷至別處。
ADVERTISEMENT
雖然所剩下的十五樓美食不多,但老居民們對這些美食的特殊情感使他們的緣分得以延續,老居民依然經常光顧這些十五樓美食店,和朋友敘敘舊,這些美食已成為他們回憶中不可磨滅的生活碎片。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於今年2月7日封底的《這些人,那些事》欄目,回顧了老居民們居住在“十五樓”的點點滴滴,以及搬遷時的不捨與無奈。談到“十五樓”,當時老居民們必提的是樓下的美食,本期《這些人,那些事》,記者尋找已搬遷至別處的十五樓美食,再聽聽更多有關十五樓的的故事。
陳銳華(阿堅粿條湯):到百萬鎮營業戰戰兢兢
十五樓阿堅粿條湯,在清晨一早約7時30分,客人已是絡繹不絕。該店老闆陳銳堅的父親陳紹坤自1960年代十五樓組屋建好後,就開始在樓下賣面,2003年該組屋拆遷,他們兜兜轉轉,帶著嘗試的心態來到了百萬鎮營業。
陳紹坤年事已高,今年82歲,在小兒子陳銳華的陪伴下共同受訪。
陳銳華憶起搬遷時的點點滴滴後指出,當時感到非常彷徨,在十五樓賣粿條湯時,實際上很少外客,來光顧的都是熟悉的居民。十五樓拆遷後,他們在親朋戚友的推薦下,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來到百萬鎮營業,一直到現在。
他繼說,父親陳紹坤在1950年代隨家人從中國下南洋謀生,製作粿條、西刀魚丸及烹煮粿條湯的手藝,皆是長輩傳承下來的。父親在將門市生意交給二哥陳銳堅後,更多的是負責批發粿條,但有了年紀後,選擇將配方交給工廠製造,因已無法像以往一樣親手製作。
小孩帶不夠錢也不計較
陳銳堅從小在十五樓組屋長大,他受訪時指出,本身從小就在面檔幫忙父親,也親自向父親學習這門手藝。
他指出,以前一碗幹撈麵才6毛半,許多居民,包括“鎖匙兒童”會下來用餐,有時遇到沒帶足夠錢的小孩,他也不計較。如今那些小孩已成家立業,有時還能見到他們帶著孩子過來用餐。
他坦言,十五樓樓下美食還有炒粿條、紅豆冰、咖哩辣沙,但許多美食檔主都已經退休了。
紀良義(豆花水攤位):早市擺檔老朋友常來光顧
十五樓豆花水攤位老闆紀良義(75歲)與妻子張景娥(77歲)在組屋拆遷後休息了3年,如今在柔佛再也花園早市擺檔,繼續售賣豆花及豆奶。
紀良義住十五樓組屋C座14樓,時隔多年,他連門牌依然記得一清二楚。提起搬遷,他說:“哎呀,沒辦法的啦,那裡一直都是政府的地方。”
他表示,2003年離開了十五樓,休息了3年,很難另尋他處售賣是決定休息的其中一個原因。他曾在路旁擺攤,惟遭執法人員取締,直到後來成功申請了在柔佛再也花園的攤位才開始營業。
有了年紀的他,只有週末才擺攤,平時由兒子紀惠聞在皇后花園區的食肆售賣豆花水。
他說,搬到柔佛再也花園,老朋友依然常來光顧,當時小朋友們雖已長大,但他依然能認出他們。
紀惠聞(50歲)受訪時指出,是父親親自教他做豆花水的,如今在皇后花園已售賣了3至4年。在此之前,他曾在新加坡工作。
鄭文強(汶強粿條仔):傳承公公婆婆手藝
20年一晃而過,對汶強粿條仔第三代繼承人鄭文強的話來說,是“退休的退休,過世的過世”,當年的十五樓美食,目前仍然繼續營業的,確實不多。
十五樓組屋拆遷之下,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樓下的攤主,還有附近美食業者。新山汶強粿條仔當年位於組屋附近的店屋,隨著組屋居民搬遷,該區人潮驟減,鄭文強也決定搬遷至其他地點繼續經營粿條仔生意。
當時的他,也住十五樓組屋,但並沒有選擇搬遷至政府預備的至達城組屋,而是選擇了現金賠償。
第三代接手才立招牌
談起汶強粿條仔的故事,他指出,雖然公公婆婆早期已開始售賣,但並沒有為他們的攤位起名字,直到他接手了後才設立的招牌,和阿堅粿條湯的故事相似。
鄭文強實際上已是第三代接手人,早期他的公公婆婆孩子多,生活辛苦,所以一定要做一些小生意,於是開始了這門傳承至今的粿條仔生意。
他小學開始,就在靠近十五樓組屋的店面協助父親,後來逐漸接手粿條仔生意,如今雖有了年紀,但準備藥材、熬製湯底還是親力親為。隨著門市生意越來越受歡迎,汶強粿條仔已擴大至2間店面,也開始聘請員工協助餐廳的運作。
汶強粿條仔常獲老居民的光顧,他說:“這是祖傳的味道,要做就做最好的,不做二等三等。“
在他的記憶裡,從前十五樓樓下的食物,是最好吃、最讓人懷念的,包括油條、粥、炒果條及辣沙等。
鄧金蘭(辣沙攤,已退休):貴人免費教煮辣沙
實際上,至今仍在營業的十五樓美食業者屬少數,更多的是已退休的。由老居民帶路,記者順利與已退休的十五樓組屋美食業者見面。
曾在組屋樓下售賣辣沙的鄧金蘭(67歲),在1996年因丈夫失業後,開始售賣辣沙幫補家用。
她回顧,當時有位貴人免費教她如何煮辣沙,經過幾番嘗試後,味道還不錯,她就這樣開始了生意。之後又遇見一位來自怡保的貴人,提醒她需在味道上做一些更改,她煮的辣沙就因此變得更可口了。
她憶起剛開始營業的時候,緩緩說到:“那時剛開始時不會算錢,還被人家罵收費太高,因為不會除粿條的價錢。”
她說,剛開始其實光顧的人不多,是新山城中坊救了她,因為新山城中坊裡的美食攤位價格更高,大家都轉來十五樓用餐。
她說:“那裡賣的食物當然貴啦!人家租金高。”
2003年,居住十五樓的她選擇搬遷到至達城政府組屋。
轉行賣報紙賺不多
至達城組屋樓下並沒有攤位,那時她選擇轉行賣報紙,誰知道那裡人煙稀少,賣了一天的報紙,每天只能掙1至2令吉,週末能賺約3令吉。
她無奈的問道:“一天幾塊錢,足夠買米還是買菜?”
於是,她決定到百萬鎮重新營業。在十五樓營業時,為了讓所有種族的食客都能享受美味的辣沙,她使用雞骨烹飪,搬遷至百萬鎮時,因為華人食客要求使用豬骨,以前十五樓的巫裔食客來到攤位時,她只能向他們道歉。
在百萬鎮經營了3年後,因為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攤位被迫關閉。如今的她,有了年紀,並不想重新經營辣沙檔口。
當被詢及是否會將烹飪辣沙的手藝傳承予有興趣接手的人,她笑說:“有時,做生意要有生意命!不是會煮就可以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