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2:48pm 12/06/2022

“十五楼”组屋

阿坚粿条汤

十五楼豆花水

汶强粿条仔

“十五楼”组屋

阿坚粿条汤

十五楼豆花水

汶强粿条仔

这些人那些事|回忆中不可磨灭生活碎片 “十五楼”美食 延续居民感情

十五楼组屋A座和B座之间,是当年邻居们聊天、用餐的休息区和小贩售卖美食的地方。(档案照)

小时候填饱肚子的美食,总会成为日后所怀念的味道。新山的虽已走入历史,但传承下来的经典美食除了让老居民时不时能重拾脑海中的回忆,更有着维系感情的力量。

2003年,位于新山鲁马固打路的“十五楼”组屋遭拆迁,楼下美食业者有一部分乔迁至别处。

ADVERTISEMENT

虽然所剩下的十五楼美食不多,但老居民们对这些美食的特殊情感使他们的缘分得以延续,老居民依然经常光顾这些十五楼美食店,和朋友叙叙旧,这些美食已成为他们回忆中不可磨灭的生活碎片。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于今年2月7日封底的《这些人,那些事》栏目,回顾了老居民们居住在“十五楼”的点点滴滴,以及搬迁时的不舍与无奈。谈到“十五楼”,当时老居民们必提的是楼下的美食,本期《这些人,那些事》,记者寻找已搬迁至别处的十五楼美食,再听听更多有关十五楼的的故事。

陈锐华():到百万镇营业战战兢兢
陈锐坚(左)与父亲陈绍坤再次在店内合影。

十五楼阿坚粿条汤,在清晨一早约7时30分,客人已是络绎不绝。该店老板陈锐坚的父亲陈绍坤自1960年代十五楼组屋建好后,就开始在楼下卖面,2003年该组屋拆迁,他们兜兜转转,带着尝试的心态来到了百万镇营业。

陈绍坤年事已高,今年82岁,在小儿子陈锐华的陪伴下共同受访。

陈绍坤(右)在小儿子陈锐华的陪同下,共同接受采访。

陈锐华忆起搬迁时的点点滴滴后指出,当时感到非常彷徨,在十五楼卖粿条汤时,实际上很少外客,来光顾的都是熟悉的居民。十五楼拆迁后,他们在亲朋戚友的推荐下,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来到百万镇营业,一直到现在。

他继说,父亲陈绍坤在1950年代随家人从中国下南洋谋生,制作粿条、西刀鱼丸及烹煮粿条汤的手艺,皆是长辈传承下来的。父亲在将门市生意交给二哥陈锐坚后,更多的是负责批发粿条,但有了年纪后,选择将配方交给工厂制造,因已无法像以往一样亲手制作。

当时约十几岁的陈锐坚(左)与父亲陈绍坤在十五楼楼下店面合影。(由陈锐华提供)
2003年十五楼组屋拆迁,陈锐坚兜兜转转,带着尝试的心态来到了百万镇营业。

小孩带不够钱也不计较

陈锐坚从小在十五楼组屋长大,他受访时指出,本身从小就在面档帮忙父亲,也亲自向父亲学习这门手艺。

他指出,以前一碗干捞面才6毛半,许多居民,包括“锁匙儿童”会下来用餐,有时遇到没带足够钱的小孩,他也不计较。如今那些小孩已成家立业,有时还能见到他们带着孩子过来用餐。

他坦言,十五楼楼下美食还有炒粿条、红豆冰、咖哩辣沙,但许多美食档主都已经退休了。

纪良义(豆花水摊位):早市摆档老朋友常来光顾

摊位老板纪良义(75岁)与妻子张景娥(77岁)在组屋拆迁后休息了3年,如今在柔佛再也花园早市摆档,继续售卖豆花及豆奶。

纪良义住十五楼组屋C座14楼,时隔多年,他连门牌依然记得一清二楚。提起搬迁,他说:“哎呀,没办法的啦,那里一直都是政府的地方。”

十五楼豆花水老板纪良义(左)与妻子张景娥在组屋拆迁后休息了3年,如今在柔佛再也花园早市摆档继续售卖豆花及豆奶。

他表示,2003年离开了十五楼,休息了3年,很难另寻他处售卖是决定休息的其中一个原因。他曾在路旁摆摊,惟遭执法人员取缔,直到后来成功申请了在柔佛再也花园的摊位才开始营业。

有了年纪的他,只有周末才摆摊,平时由儿子纪惠闻在皇后花园区的食肆售卖豆花水。

纪良义如今在柔佛再也花园早市摆档,继续售卖豆花及豆奶。

他说,搬到柔佛再也花园,老朋友依然常来光顾,当时小朋友们虽已长大,但他依然能认出他们。

纪惠闻(50岁)受访时指出,是父亲亲自教他做豆花水的,如今在皇后花园已售卖了3至4年。在此之前,他曾在新加坡工作。

纪良义的儿子纪惠闻传承手艺,在皇后花园的食肆售卖豆花水。
郑文强():传承公公婆婆手艺

20年一晃而过,对汶强粿条仔第三代继承人郑文强的话来说,是“退休的退休,过世的过世”,当年的十五楼美食,目前仍然继续营业的,确实不多。

汶强粿条仔是祖传生意,郑文强已是第三代接手人。

十五楼组屋拆迁之下,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楼下的摊主,还有附近美食业者。新山汶强粿条仔当年位于组屋附近的店屋,随着组屋居民搬迁,该区人潮骤减,郑文强也决定搬迁至其他地点继续经营粿条仔生意。

当时的他,也住十五楼组屋,但并没有选择搬迁至政府预备的至达城组屋,而是选择了现金赔偿。

第三代接手才立招牌

谈起汶强粿条仔的故事,他指出,虽然公公婆婆早期已开始售卖,但并没有为他们的摊位起名字,直到他接手了后才设立的招牌,和阿坚粿条汤的故事相似。

郑文强:这是祖传的味道,要做就做最好的,不做二等三等。

郑文强实际上已是第三代接手人,早期他的公公婆婆孩子多,生活辛苦,所以一定要做一些小生意,于是开始了这门传承至今的粿条仔生意。

他小学开始,就在靠近十五楼组屋的店面协助父亲,后来逐渐接手粿条仔生意,如今虽有了年纪,但准备药材、熬制汤底还是亲力亲为。随着门市生意越来越受欢迎,汶强粿条仔已扩大至2间店面,也开始聘请员工协助餐厅的运作。

汶强粿条仔门市生意越来越受欢迎,如今已扩大至2个店面,也开始聘请员工协助餐厅的运作。

汶强粿条仔常获老居民的光顾,他说:“这是祖传的味道,要做就做最好的,不做二等三等。“

在他的记忆里,从前十五楼楼下的食物,是最好吃、最让人怀念的,包括油条、粥、炒果条及辣沙等。

邓金兰(辣沙摊,已退休):贵人免费教煮辣沙

实际上,至今仍在营业的十五楼美食业者属少数,更多的是已退休的。由老居民带路,记者顺利与已退休的十五楼组屋美食业者见面。

曾在组屋楼下售卖辣沙的邓金兰(67岁),在1996年因丈夫失业后,开始售卖辣沙帮补家用。

邓金兰与丈夫黄成旺已退休,有了年纪,并不想重新经营辣沙档口。

她回顾,当时有位贵人免费教她如何煮辣沙,经过几番尝试后,味道还不错,她就这样开始了生意。之后又遇见一位来自怡保的贵人,提醒她需在味道上做一些更改,她煮的辣沙就因此变得更可口了。

她忆起刚开始营业的时候,缓缓说到:“那时刚开始时不会算钱,还被人家骂收费太高,因为不会除粿条的价钱。”

她说,刚开始其实光顾的人不多,是新山城中坊救了她,因为新山城中坊里的美食摊位价格更高,大家都转来十五楼用餐。

她说:“那里卖的食物当然贵啦!人家租金高。”

2003年,居住十五楼的她选择搬迁到至达城政府组屋。

转行卖报纸赚不多

至达城组屋楼下并没有摊位,那时她选择转行卖报纸,谁知道那里人烟稀少,卖了一天的报纸,每天只能挣1至2令吉,周末能赚约3令吉。

她无奈的问道:“一天几块钱,足够买米还是买菜?”

于是,她决定到百万镇重新营业。在十五楼营业时,为了让所有种族的食客都能享受美味的辣沙,她使用鸡骨烹饪,搬迁至百万镇时,因为华人食客要求使用猪骨,以前十五楼的巫裔食客来到摊位时,她只能向他们道歉。

在百万镇经营了3年后,因为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摊位被迫关闭。如今的她,有了年纪,并不想重新经营辣沙档口。

当被询及是否会将烹饪辣沙的手艺传承予有兴趣接手的人,她笑说:“有时,做生意要有生意命!不是会煮就可以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