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鑾5日訊)在疫情後復辦的南邊有光藝文活動昨日帶來多場次的精彩對談,吸引人潮留守直至深夜,讓居鑾小鎮的夜晚越夜越光芒四射。
與之前兩場活動不一樣的是,發起人蔡興隆此次提出“南邊有光到天亮”的滿檔內容,讓節目從下午5時延續到隔日早上7時,甚至大膽的將陳嘉榮、卓衍豪和鄭凱聰談“地方的夢”的壓軸場次時段,安排在凌晨12時,令許多慕名而來的聽眾一起“瘋”到深夜時段,座談會現場仍是一片人潮湧動。
ADVERTISEMENT
蔡興隆在會上提到,原以為自2019年起,南邊有光可以繼續風風火火的一直辦下去,不料因為疫情被迫停了2年,因此4月份邊境開放之後,就決定再次重啟此活動,將居鑾的美麗介紹給大家。
他說,追隨文藝的路上不是呆板孤單的,此次除了獲得居鑾青年的協力幫忙,還有來自各領域的人物願意到來參與,對主辦方而言帶來很大的支持力度。
“當我們在尋找藝文洶湧的心路上,就偶爾作伴吧!因為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創作者,有些人可以扮演支持者、有些人可以扮演知音的角色,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連5場的主題對談涉及題材廣泛,分別為“孤獨星球熒光筆和發條貓”、“人工少女/大麗花和文學中年”、“文字的多元宇宙”、“讓雜誌撬開僵硬的土地吧”及“地方的夢。;此外,還包括在地耕耘人物單人秀、演唱、朗誦、夜間老街導覽、獨立電影放映和早餐會等活動。
活動現場還有15組手作、餐飲和個人品牌攤位,各展創意和豐富細節,點亮這場闊別已久的文化祭。
在“地方的夢”談起地方創生的場次中,華語新聞主播陳嘉榮分享他如何把美麗生活節從想象轉為現實。
他這些年來來從適耕莊到煤炭山,再到離南邊居鑾最近的新邦令金,把地方特色與文化藝術緊緊結合,帶著一班學生一起把地方的美呈現出來。
“我喜歡和腳下這片土地發生關係,喜歡帶著我的學生一起把在地文創做起來,喜歡感性熱情的自己。”
從藝術創作,到社區工作到政治工作者的鄭凱聰則是提及他在籌辦“沙威藝起來”的收穫,遠遠大於策劃時的想像。
“從在地文化催生的經濟價值及就業可能、逐漸迴流的年輕血液、村民之間漸生的信任感和共同體意識、都在用成果告訴當年說:‘勞民傷財,文化藝術不可能在古來實現!’的人,地方創生的可能及張力。”
怡保在地創生人卓衍豪則提到,當每個城市越來越像時,人們是時候反思自己會不會是最後一代有“家鄉”的人。
他將自己的定位從文化的狩獵者轉向文化的農耕者,更靠近土地的孕育好的苗子,賦能在地的人,讓居民相信,城市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居鑾國會議員黃書琪也受邀主講單人秀,她在場次中拋給聽眾一個想象,希望人們能夠對公共建築的存在再次進行思考。
她以居鑾聯城公市為例,帶出人們對於新事物的新鮮感和對於老舊物品的厭倦感的反思,並舉出實在的地方改造計劃。
“當一個夢有了具體的對象、具體的想法和計劃,那就不再是虛構的想像。”
鄭珏穎(27歲,自僱人士)在受詢時提到,第一次和朋友一起參與南邊有光活動,除了感受久違的熱鬧氣氛之外,每場對談的內容也是非常紮實,豐富了她對不同領域的認識,同時也提醒自己一些平時沒有在關注的議題,收穫甚大。
方贈仰(31歲,食品批發)則表示,南邊有光已經成為居鑾地方上的品牌活動,雖然自身並不擅長在藝文這一塊,但看到在文化界人物在疫情之下面對的艱難,和他們默默耕耘和堅守發光,就應該以行動到場支持。
來自新山的鐘姓出版業者此次特地前來參與活動,她指出,這一次的活動計劃延續通宵,感覺出是經歷2年疫情的醞釀,所有人都蓄勢待發。
“在南邊有光的活動上提到文學、地方創生和雜誌創辦,看起來很文藝,但其實很生活,我認為文學並不是曲高和寡,應該是非常貼近生活,這樣的活動絕對值得被推廣。”
她表示,居鑾雖然是個小山城,但熱愛文藝和關心社區的人很多,他們需要更多的平臺推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