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篇。意在教人“知”與“不知”的分別,什麼叫“知”,什麼叫“不知”,同時,亦是史實的爭論,一定要堅守的原則。
“不知”強以為“知”,是史爭一大禍源。今天新山史學界之所以被外人視為“亂如三國”,進而有人敬而遠之,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因有這些“不知”者,強而以為是“知”者參與的結果。
ADVERTISEMENT
他們從未看過有關的史料,更遑論史料出於何處,那一年刊出,受訪者又是誰,馬上當作“至寶”發放,這種“不知”的後果,往往就引發令人哭笑不得的史爭。
“目不識丁”,誰都知道其要義,這對講者或被講者都有很大的傷害。最近有人就把這一句話不經調查,就隨意的發放在網上,詢及來自何處,三緘不回答,結果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其用意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上世紀70年代,一位已故行政議員無厘頭的公開責罵經常為他報導的新聞媒體人,什麼“吃飽沒事做亂亂寫”,此事引爆後,鬧到沸沸揚揚,結果這位行政議員自知理虧,不得已以道歉平息了事。
這是“不知”新聞業操作情況,任意責人的後果。
這次目不識丁的風波,追溯緣由是起於21年前的2001年10月22日華文報一篇報導,講者是新山已故耆老丹斯里郭鶴堯,被講者是新山華社知名先賢卓亞文。
這是一篇輕鬆,有趣,言之有物的人物小傳或一篇隨筆。
郭老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即在新山各華團與華教活動,並出任諸多要職,對新山華社人與事十分熟悉,由他來點評新山華人歷史早年的人與事是最佳人選。
其實一直以來,各報這類郭老專訪的報導為數不少,他以多角度切入,引人入勝,非常受歡迎。
這篇精簡的人物傳,講的正是卓亞文一生不為人所知的種種傳奇故事。
與郭老比較,卓亞文是當年新山首富,1920年創立柔佛華僑公所的倡導人,歷任寬柔學校總理8年,人生歷練的豐富與多姿多彩,比郭老並不遑多讓,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只是卓亞文做過的大小事,散見於各處,並不完整,迄今還未看見到一本較全面的卓亞文傳或其人其事面市,這是新山文史界最令人遺憾的一件事。
然而,這篇人物小傳填補了卓亞文事蹟的短缺,通過郭老道出的一些生活上的細節,讓人得以瞭解卓亞文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
郭老如此描述:“這位大富翁,識字不多,馬來文,英文都不行,只懂福建話。他的簽名式非常有趣,十分簡單,畫上一圓圈,中間加上一劃。”
卓亞文於1932年逝世,郭老雖年方16歲,但基於數十年來郭老一直在新山華團與華教的活動,耳濡目染,對卓亞文多少應有所瞭解。
其實,郭老對卓亞文的細緻描繪,並無貶意或矮化。卓亞文那一代的華人先賢,因環境所限,絕大多數受教育不多,但無損他們樂善好施,一顆為華教華教服務的心願。
該文從頭到尾,從未見有“目不識丁”這4個字 ,現今之所以會出現,是有人“不知”有這一篇史料所致,“不知”亂用的結果,不但傷了郭老,令人誤認他亂點評卓亞文,也傷了卓亞文,讓後人誤當他“目不識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新山應讓這股正風繼績發揚光大。
更多報道,請留意星洲日報、星洲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