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杜祥山著迷於鳥類世界,不辭辛苦到野外拍攝各種鳥兒生態,且記錄下它們的生活習性狀況、棲息地生態環境等資料,再交由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存檔,以便日後提交給政府單位及野生動物保護局,為推廣環保教育及原生態保育略盡綿力。
ADVERTISEMENT
杜祥山退休前從事石油及天然氣的電力系統設計工程師,當時他已經喜歡趁工作閒暇之餘,揹著相機到戶外捕捉野生動物鏡頭。2010年他首次參加鳥類攝影比賽,結果榮獲一等獎,讓他領略拍鳥、記錄鳥類影像的樂趣,推動他進入飛羽攝影的大自然殿堂。
“那是我在越南旅遊時拍下的群鳥天空翱翔畫面,介紹照片主題內容時,我記得是寫唯有合群,團結一致,才能對彼此起保護作用,勝於單打獨鬥!”
杜祥山接受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訪問時表示,同比拍動物,他更愛欣賞各種色彩斑斕的鳥兒,抓拍鳥類振翅飛翔瞬間帶來的震撼,聆聽鳥的鳴聲,體會大自然的美麗。
“一般在觀鳥時,可能只看見形態的10%,照片可以放大數倍,細觀鳥的羽毛、動作姿態,然後再去找尋相關資料及記錄作為參考。”
拍攝同時扮演監督人角色
杜祥山說,通過攝影作品,讓他有更多機會了解鳥類,7年前加入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後,有感作為鳥類生態攝影愛好者,希望自己也能喚起公眾對野生鳥類保護的關注。
“我們到山林拍攝鳥兒的精彩瞬間,其實扮演著監督人角色,例如發現某處國家公園、森林保護區遭受砍伐破壞,協會便會把訊息傳達給相關政府單位,讓相關單位採取後續行動。”
他指出,大家如果一起提升保護鳥類與溼地的責任意識,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建設,地球自然生態的平衡始能獲得保障。
深怕錯過鳥蹤 習慣帶攝影器材出門
拍攝鳥兒地點並非只有山林,鬧市中、住宅園林總能瞧見到可愛活潑的鳥兒。杜祥山如今仍習慣帶攝影器材出門,深怕錯過街上隨時遇見“最親密的動物鄰居”。
“我有不少照片都是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湖泊拍攝到不同鳥類的獨特姿態,只要有耐性,細微觀察,在友善的社區裡必然會看見雀鳥蹤影,甚至拍下高難度的鳥類倒影畫面。”
杜祥山平日與妻子吳明珠結伴出外,不忘攜帶約7公斤攝影器材。他說,住家附近有鳥類棲息的優質場所,為鳥類拍攝創造了良好條件。
“在鳥的世界裡,人類只能做旁觀者,所以拍攝野鳥時,不要去追趕、干擾或採用任何誘拍方法,應該自覺保持一定距離,即使拍不到,也不輕易靠近鳥,這是尊重鳥類的自由。”
杜祥山期盼民眾在戶外活動時,想捕捉野生鳥類的翱翔英姿,應以不影響生態自然的方式攝影為前提,用最自然手法抓拍它們最生動的場面。
拍鳥類生態須有毅力
杜祥山於2014年退休,拍攝鳥類生態使他的退休生活顯得充實、豐富多彩。
“人除了工作,還必須有一些個人愛好,生態攝影能夠讓人迴歸初心,尊重自然,進而提升個人的審美觀及創新能力。一旦調整好心態,多做嘗試,退休也能活出全新的自己。”
雖然日復一日的重複拍攝一個題材,杜祥山卻認為,自己培養的嗜好帶來濃濃滿足感,攝影需要足夠的耐心,熱愛則是他創作的動力和源泉。
他說,拍攝鳥類生態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和毅力,有些一等就是一天,好幾次他來回同個地點多趟,為的就是等出好時機,拍出好作品。
“因為鳥特別活躍,飛來飛去的沒有固定地點,有的鳥在窩裡面,得花費長時間等待,或是需要耗時間不斷追蹤它的蹤影才能拍到。”
積極搜索整理資料 盼照片結集成冊
杜祥山希望本身所拍攝的鳥類照片將來可以結集成冊,這也令他積極搜索整理資料,以便對呈現的鳥類畫冊有較詳細介紹。
他以犀鳥為例,據他了解,國內有約10個犀鳥種類,他目前只拍攝3個種類,期盼接下來有機緣,完成拍攝更多犀鳥品種的心願。
“因為本區域內熱帶雨林正持續喪失,加上狩獵壓力,犀鳥種群數目已有下降趨勢,如此瀕危物種值得關注。”
周國球是自然生態“活字典”
杜祥山大部分鳥類生態信息是從網絡搜查方式得來,而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副會長周國球是他經常詢問的“師傅”,並形容對方是國內自然生態的“活字典”。
“周國球指導我許多自然界知識,很多時候豐富的生態是要從自身周遭的環境做起,藉由營造周遭環境,認識大自然的奧秘,之後到野外就可以得心應手的觀察和了解大自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