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杜祥山著迷于鸟类世界,不辞辛苦到野外拍摄各种鸟儿生态,且记录下它们的生活习性状况、栖息地生态环境等资料,再交由马来西亚自然协会存档,以便日后提交给政府单位及野生动物保护局,为推广环保教育及原生态保育略尽绵力。
ADVERTISEMENT
杜祥山退休前从事石油及天然气的电力系统设计工程师,当时他已经喜欢趁工作闲暇之余,背着相机到户外捕捉野生动物镜头。2010年他首次参加鸟类摄影比赛,结果荣获一等奖,让他领略拍鸟、记录鸟类影像的乐趣,推动他进入飞羽摄影的大自然殿堂。
“那是我在越南旅游时拍下的群鸟天空翱翔画面,介绍照片主题内容时,我记得是写唯有合群,团结一致,才能对彼此起保护作用,胜于单打独斗!”
杜祥山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访问时表示,同比拍动物,他更爱欣赏各种色彩斑斓的鸟儿,抓拍鸟类振翅飞翔瞬间带来的震撼,聆听鸟的鸣声,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一般在观鸟时,可能只看见形态的10%,照片可以放大数倍,细观鸟的羽毛、动作姿态,然后再去找寻相关资料及记录作为参考。”
拍摄同时扮演监督人角色
杜祥山说,通过摄影作品,让他有更多机会了解鸟类,7年前加入马来西亚自然协会后,有感作为鸟类生态摄影爱好者,希望自己也能唤起公众对野生鸟类保护的关注。
“我们到山林拍摄鸟儿的精彩瞬间,其实扮演着监督人角色,例如发现某处国家公园、森林保护区遭受砍伐破坏,协会便会把讯息传达给相关政府单位,让相关单位采取后续行动。”
他指出,大家如果一起提升保护鸟类与湿地的责任意识,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地球自然生态的平衡始能获得保障。
深怕错过鸟踪 习惯带摄影器材出门
拍摄鸟儿地点并非只有山林,闹市中、住宅园林总能瞧见到可爱活泼的鸟儿。杜祥山如今仍习惯带摄影器材出门,深怕错过街上随时遇见“最亲密的动物邻居”。
“我有不少照片都是在住家附近的公园、湖泊拍摄到不同鸟类的独特姿态,只要有耐性,细微观察,在友善的社区里必然会看见雀鸟踪影,甚至拍下高难度的鸟类倒影画面。”
杜祥山平日与妻子吴明珠结伴出外,不忘携带约7公斤摄影器材。他说,住家附近有鸟类栖息的优质场所,为鸟类拍摄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鸟的世界里,人类只能做旁观者,所以拍摄野鸟时,不要去追赶、干扰或采用任何诱拍方法,应该自觉保持一定距离,即使拍不到,也不轻易靠近鸟,这是尊重鸟类的自由。”
杜祥山期盼民众在户外活动时,想捕捉野生鸟类的翱翔英姿,应以不影响生态自然的方式摄影为前提,用最自然手法抓拍它们最生动的场面。
拍鸟类生态须有毅力
杜祥山于2014年退休,拍摄鸟类生态使他的退休生活显得充实、丰富多彩。
“人除了工作,还必须有一些个人爱好,生态摄影能够让人回归初心,尊重自然,进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观及创新能力。一旦调整好心态,多做尝试,退休也能活出全新的自己。”
虽然日复一日的重复拍摄一个题材,杜祥山却认为,自己培养的嗜好带来浓浓满足感,摄影需要足够的耐心,热爱则是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他说,拍摄鸟类生态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有些一等就是一天,好几次他来回同个地点多趟,为的就是等出好时机,拍出好作品。
“因为鸟特别活跃,飞来飞去的没有固定地点,有的鸟在窝里面,得花费长时间等待,或是需要耗时间不断追踪它的踪影才能拍到。”
积极搜索整理资料 盼照片结集成册
杜祥山希望本身所拍摄的鸟类照片将来可以结集成册,这也令他积极搜索整理资料,以便对呈现的鸟类画册有较详细介绍。
他以犀鸟为例,据他了解,国内有约10个犀鸟种类,他目前只拍摄3个种类,期盼接下来有机缘,完成拍摄更多犀鸟品种的心愿。
“因为本区域内热带雨林正持续丧失,加上狩猎压力,犀鸟种群数目已有下降趋势,如此濒危物种值得关注。”
周国球是自然生态“活字典”
杜祥山大部分鸟类生态信息是从网络搜查方式得来,而马来西亚自然协会副会长周国球是他经常询问的“师傅”,并形容对方是国内自然生态的“活字典”。
“周国球指导我许多自然界知识,很多时候丰富的生态是要从自身周遭的环境做起,借由营造周遭环境,认识大自然的奥秘,之后到野外就可以得心应手的观察和了解大自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