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轄雲詔東會館著名的大鑼鼓隊,早年常常出現在本地的節日慶典及送殯隊伍中,其聲勢浩大的排場及渾厚剛勁的演奏風格,至今依然讓人津津樂道。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這些人,那些事〉,將帶讀者回憶這支在七十年代盛極一時的大鑼鼓隊。這種潮州大鑼鼓是中國四大鼓樂之一,也有“東方交響樂”的美譽。
ADVERTISEMENT
屬潮汕地區傳統音樂民俗文化
峇株巴轄雲詔東會館成立於1959年,在雲霄、詔安及東山三邑鄉親通力合作下,會務蒸蒸日上。
1968年,江貴喜、吳拔鍾、陳順武及胡永來等先賢發動籌組大鑼鼓隊,特聘新加坡著名鼓手“乞食仙”親臨駐教;同年12月4日,會館第五任主席路遠南令堂出殯,大鑼鼓隊首次出遊受到好評,過後頻頻出隊,開始在本地揚名。
這支大鑼鼓隊呈獻的“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傳統音樂及民俗文化,由鑼鼓樂與管絃樂結合演奏,廣泛流行於廣東、福建及東南亞一帶。
潮州大鑼鼓以打擊樂為主,在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下,鼓手既是樂隊的主奏,又是樂隊的指揮。
樂隊鼓手通過槌擊鼓心、鼓邊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還有手槌加花等手法,帶出節奏變化,並指揮整支樂隊的演奏。
浩浩蕩蕩的樂隊遊行隊伍通常以旌旗開道,旌旗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掛著吉祥物,扛旗的都是盛裝打扮的年輕女子,金童玉女及大批樂手則尾隨在後。
當時在會館慶典、逢年過節、國慶日及舉辦白事時,都可聽到大鑼鼓聲震百里,吸引大批民眾駐足圍觀。
江明光:採用中文樂譜
曾擔任雲詔東會館大鑼鼓隊鼓手的江明光(63歲)表示,大鑼鼓隊以鼓手作為主奏及指揮,其他樂器如嗩吶、鑼鈸及笛子等都是配合鼓聲演奏及前進。
“我父親已故江漢宗當時是大鑼鼓隊的領隊,所以我在小學五年級就加入大鑼鼓隊,並跟隨大隊出外演出。我還記得每次鼓手可獲得6元,而其他成員如鑼鈸手則可獲得3元。”
他透露,當年隊員加入時都要在會館的田都元帥神位前,向師父跪拜敬茶,而且大鑼鼓隊採用的是傳統的中文字樂譜,以確保所有隊員都能看懂。
“當年整支樂隊約有80人,其中只有3名鼓手,還包括大約10名扛旗的年輕女子,每次在馬路上浩浩蕩蕩出遊時,都非常引人注目。”
他指出,大鑼鼓隊會根據場地進行不同的編排,如果是在室內演出,也會增加二胡及揚琴的合奏表演。
“樂隊在進行探喪及送殯活動時,都是採用《八仙》曲目,另外還有《十仙》曲目,都是傳統的潮州大鑼鼓曲目。”
他回憶說,大鑼鼓隊表演時也有一些忌諱,例如兩根鼓棒不可互敲,而且鼓的邊緣也不可亂敲,以免發出錯誤的鼓聲訊號,影響整體演出。
胡平弟:80年代漸沒落解散
峇株巴轄雲詔東會館名譽會長鬍平弟說,當年大鑼鼓隊的成員包括十多歲的少年及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後來成員越來越少,才在八十年代漸漸沒落及解散。
“我當年曾擔任大鑼鼓隊的鑼手,常常要手持數斤重的鑼,在烈日下邊走邊敲,進行超過1小時的花式演出,而且鑼在陽光曝曬下會越來越燙手,所以要完成表演也不簡單。”
沈春勳:曾受邀外地演出
峇株巴轄雲詔東會館會長沈春勳表示,當年會館的大鑼鼓隊也曾受邀到外地演出,而且還曾經在一天內參與兩次送殯活動。
他指出,目前在中國詔安一帶,潮州大鑼鼓隊依然非常流行,反觀在峇株巴轄雖然盛極一時,但如今卻已後繼無人。
“由中國詔安民間組織成立的大鑼鼓隊,服裝及設備都非常講究,常常參與慶典遊行及迎接外賓等活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