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云诏东会馆著名的大锣鼓队,早年常常出现在本地的节日庆典及送殡队伍中,其声势浩大的排场及浑厚刚劲的演奏风格,至今依然让人津津乐道。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这些人,那些事〉,将带读者回忆这支在七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大锣鼓队。这种潮州大锣鼓是中国四大鼓乐之一,也有“东方交响乐”的美誉。
ADVERTISEMENT
属潮汕地区传统音乐民俗文化
峇株巴辖云诏东会馆成立于1959年,在云霄、诏安及东山三邑乡亲通力合作下,会务蒸蒸日上。
1968年,江贵喜、吴拔锺、陈顺武及胡永来等先贤发动筹组大锣鼓队,特聘新加坡著名鼓手“乞食仙”亲临驻教;同年12月4日,会馆第五任主席路远南令堂出殡,大锣鼓队首次出游受到好评,过后频频出队,开始在本地扬名。
这支大锣鼓队呈献的“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及民俗文化,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结合演奏,广泛流行于广东、福建及东南亚一带。
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在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下,鼓手既是乐队的主奏,又是乐队的指挥。
乐队鼓手通过槌击鼓心、鼓边及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还有手槌加花等手法,带出节奏变化,并指挥整支乐队的演奏。
浩浩荡荡的乐队游行队伍通常以旌旗开道,旌旗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旗的都是盛装打扮的年轻女子,金童玉女及大批乐手则尾随在后。
当时在会馆庆典、逢年过节、国庆日及举办白事时,都可听到大锣鼓声震百里,吸引大批民众驻足围观。
江明光:采用中文乐谱
曾担任云诏东会馆大锣鼓队鼓手的江明光(63岁)表示,大锣鼓队以鼓手作为主奏及指挥,其他乐器如唢呐、锣钹及笛子等都是配合鼓声演奏及前进。
“我父亲已故江汉宗当时是大锣鼓队的领队,所以我在小学五年级就加入大锣鼓队,并跟随大队出外演出。我还记得每次鼓手可获得6元,而其他成员如锣钹手则可获得3元。”
他透露,当年队员加入时都要在会馆的田都元帅神位前,向师父跪拜敬茶,而且大锣鼓队采用的是传统的中文字乐谱,以确保所有队员都能看懂。
“当年整支乐队约有80人,其中只有3名鼓手,还包括大约10名扛旗的年轻女子,每次在马路上浩浩荡荡出游时,都非常引人注目。”
他指出,大锣鼓队会根据场地进行不同的编排,如果是在室内演出,也会增加二胡及扬琴的合奏表演。
“乐队在进行探丧及送殡活动时,都是采用《八仙》曲目,另外还有《十仙》曲目,都是传统的潮州大锣鼓曲目。”
他回忆说,大锣鼓队表演时也有一些忌讳,例如两根鼓棒不可互敲,而且鼓的边缘也不可乱敲,以免发出错误的鼓声讯号,影响整体演出。
胡平弟:80年代渐没落解散
峇株巴辖云诏东会馆名誉会长胡平弟说,当年大锣鼓队的成员包括十多岁的少年及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后来成员越来越少,才在八十年代渐渐没落及解散。
“我当年曾担任大锣鼓队的锣手,常常要手持数斤重的锣,在烈日下边走边敲,进行超过1小时的花式演出,而且锣在阳光曝晒下会越来越烫手,所以要完成表演也不简单。”
沈春勋:曾受邀外地演出
峇株巴辖云诏东会馆会长沈春勋表示,当年会馆的大锣鼓队也曾受邀到外地演出,而且还曾经在一天内参与两次送殡活动。
他指出,目前在中国诏安一带,潮州大锣鼓队依然非常流行,反观在峇株巴辖虽然盛极一时,但如今却已后继无人。
“由中国诏安民间组织成立的大锣鼓队,服装及设备都非常讲究,常常参与庆典游行及迎接外宾等活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