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港脚新村在很多年前虽有自来水,但因尚未有电流供应,家家户户在入夜后就点燃“大光灯”照明。
ADVERTISEMENT
当时村民多以割胶为生,也都习惯早睡早起,一早割胶到中午,下午再去园里种菜增加收入。有事时,大家互相帮助;没事时,大家就聚在一起聊天。村民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很充实。

与很多新村一样,武吉港脚新村民风淳朴,而且还有一项延续百年的传统——“蜡烛报丧”。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就为读者介绍这项当地特有的百年传统。

村民过世 挨家放红蜡烛通报
顾名思义,“蜡烛报丧”就是在有丧事时,通过蜡烛来向村民报讯。
每当武吉港脚村内有华裔村民过世,就会有专人沿家挨户,将一对对红蜡烛放在华裔住户门前,借此通报邻里有人在办丧事。
这项传统习俗在百多年前的华人聚居地相当盛行,到了五六十年代,许多地区的华人认为“蜡烛报丧”已不合时宜且浪费,才纷纷不再这么做。

武吉港脚新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就由颜清雨老先生负责“蜡烛报丧”的工作。有趣的是,“清雨”的福建话发音与“政府”相近,当地居民也习惯称呼他“政府”。
当时,每当村内有丧事,他都提著篮子步行全村派蜡烛,并告知村民某某人逝世,每次耗时约4小时才能将蜡烛派完,他一派就派了近50年。

颜清雨老先生于2010年以81岁高龄往生后,当地办理丧事的负责人曾动念停掉这项习俗,惟遭大部分村民反对,后来村民陈振如接替了派蜡烛的工作,这项民俗文化才得以延续。
村民协助丧家减轻负担
现在的华人办丧事都找殡葬服务公司,由专业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方便丧府处理丧事。
但在以前,邻里都会发挥守望相助的“新村精神”,每当收到“蜡烛报丧”的消息,各籍贯村民都会前往丧家协助或给帛金,减轻丧家在办丧事时的负担。

男性村民会到天后宫搬运帆布架与桌椅,举殡时合力抬棺木步行至坟场;女性村民则协助裁缝孝服及料理餐食。
张文家:借罗里搬运帆布架与桌椅
曾协助搭帆布架的张文家指出,当年在得知有人逝世后,他与朋友会向一位谢姓老板商借全村唯一的小型罗里,到天后宫搬运帆布架与桌椅。
“当时的帆布架是木材制作,丧礼完毕又要拆除运回天后宫存放。”

他说,当时私家车辆不多,丧家必须向车主惠借,每辆车贴上“丧府用车”的黄色纸张,用来载送长者或行动不便者参与送殡;当全体送殡者返回后,丧家会在指定的咖啡店慰劳义工与送殡者。
他披露,当有闻人往生时,会有许多社团、会馆、学校送来祭旗致祭,治丧处还会安排少年或儿童高举祭旗随出殡队伍游行,随后发出一元一角钱的红包,收到的孩童都会高兴不已。
符敦福:丧家指定咖啡店慰劳送殡者
武吉港脚香园咖啡店第二代老板符敦福(75岁)回忆说,其父亲于1944年创业,他从小就在店里帮忙,至到1985年才交给第三代营业。
他说,香园与新泉香咖啡店就在中华义山入口处附近,所以丧家会指定这2家咖啡店慰劳送殡者,当时的咖啡一杯仅15仙、豆沙包与咖椰面包各10仙。

他补充,早年在当地共有4家海南人咖啡店,店内的咖啡豆都是自家炒的,咖椰和豆沙也是自家制作的。
另一方面,19年前从拉美士搬来武吉港脚的吕忠文(47岁)笑称,他刚搬来时,对门口经常被人丢2支红蜡烛感到莫名其妙,经邻居解释,才知道是当地的百年传统习俗,值得支持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