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石文丁青龙宫高跷队在八十年代名闻遐迩,让石文丁渔村声名远播,虽然高跷队已解散超过30年,但依然为村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来到峇株巴辖石文丁渔村,一起探索这支当年峇株巴辖惟一的少年高跷队,如何发扬传统的踩高跷民俗活动。
ADVERTISEMENT
青龙宫主持已故朱成发发起
青龙宫高跷队于1982年成立,发起人是青龙宫主持兼乩童已故朱成发,直到1990年才宣告解散。
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八十年代,村民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学习踩高跷,这样不但能以漂亮的造型盛装参与演出,还能赚得一些零用钱,所以受到村内许多少年的欢迎。
全盛时期进行百场演出
当年这支高跷队先后迎来了3届队员,总人数多达50人,队员都是14岁以下的少年。
在全盛时期,高跷队一年进行过整百次的演出,所到之处常常引起轰动,吸引大批民众围观。
高跷队参与的演出包括神诞庆典、新春节庆游行及白事送殡等,除了峇株巴辖及柔佛州各地,高跷队也曾受邀前往马六甲及关丹等地演出。
许俊发:学校特别允许请假演出
石文丁青龙宫高跷队第一届队员许俊发(53岁)表示,石文丁是一个小渔村,当年出队表演时队员都有为村争光的荣誉感,而且石文丁中华学校也会特别允许学生请假参与演出。
“高跷队发起人朱成发是我舅舅,当年他邀请友人前来石文丁青龙宫指导踩高跷技艺,我在小学时加入高跷队,参与活动长达七八年。”
他说,高跷队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在石文丁中华学校后方的草场进行训练,就算成员在草地上失足跌倒,也不容易受伤。
“当年踩高跷算是比较新鲜及稀奇的表演,所以许多人都会好奇地围观,在各地都很受欢迎,但后来就越来越普遍了。”
他透露,当时许多队员都是年龄介于8岁至12岁的小学生,因为上了中学之后很难请假参与演出,加上一些队员在这时开始工作,也就离开了高跷队。
许俊发:高跷表演都男扮女装
许俊发参与高跷表演时都“男扮女装”,专门扮演何仙姑,他最难忘的就是常常成为他人打赌的对象,猜测他到底是男是女。
“我记得有一次演出时,一名现场观众与友人打赌,猜我是男是女,结果因为猜错而输掉了100令吉。”
他说,高跷队的队员清一色都是男生,所以教练会点名一些队员男扮女装,他也因为扮演何仙姑太过“深入民心”,所以当时村民看到他都会说“何仙姑来了”。
高跷角色分“文角”及“武角”
他透露,高跷角色可分为“文角”及“武角”,他本身是“文角”,注重角色扮演,而“武角”则要进行捡拾硬币及入屋拜神等考验功夫的表演。
“我们在出队前化妆,之后就不能补妆,所以要非常注意保护妆容,吃东西时更要小心翼翼,以免破坏口红,就连流汗时也不能随意抹汗。”
绳子绑脚腿部磨擦起泡
许俊发指出,踩高跷除了容易跌倒之外,用绳子绑脚时也会因为反复磨擦皮肤,导致腿部表皮受伤起泡。
“通常一场表演或游行长达数小时,有时腿部磨擦起泡又磨破后,还会流出血水,但我们依然咬紧牙关忍痛继续走,绝对不能中途放弃。”
杨肃循:需学戏曲基本功练腰腿
青龙宫高跷队第二届成员杨肃循(50岁)指出,加入高跷队需要学习戏曲的基本功、器械及步法等,并练好腰腿力,才能胜任各种不同的角色,并完成“踩高跷捡硬币”等高难度动作。
他说,通常在神诞庆典中,高跷队队员会扮演八仙及七仙女;而在参与白事时,则会扮演西游记人物及仙童等。
“当队员在丧府灵前演出致祭时,家属会在地面撒下硬币,这时我们就要展现技术及实力,以各种方式来捡起硬币,这些都有赖于平日的苦练,而且我们拾获的硬币也是主人家对我们的打赏。”
高跷介于2至4呎
他说,队员使用的高跷介于2呎至4呎,一般上开始练习都是使用2呎高跷,而出队表演都是使用统一的3呎高跷。
“我曾扮演过何仙姑、观世音及唐三藏等角色,我们在平时必须锻炼脚步及脚力,而且走路时绝对不能拖泥带水,要练习如何保持平衡。”
他回忆道,当年每次出队都有二三十人,包括演出者、化妆师及工作人员,通常演出后根据所获报酬及打赏,每人可分到十余令吉,最多的一次每人获得30多令吉。
施趣昇:计划再成立高跷队
石文丁青龙宫主席施趣昇(54岁)透露,虽然高跷队已解散多年,但青龙宫近年来计划再度成立一支高跷队,以重现高跷队的昔日风采。
“我们希望在冠病疫情消退后,能召收一些学生成立高跷队,并邀请前队员回村指导,让踩高跷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他说,虽然当年的高跷队队员都已离开石文丁渔村各分东西,但在今年农历新年期间,许多前队员依然回来村内相聚交流,并且支持青龙宫再度成立高跷队,令人深感欣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