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能記錄下許多生活中特別的時刻,但對一些人而言,相機記錄的是別人的珍貴時刻,陪伴的卻是自己成長的時光。
來自麻坡的陳嶸嘉(42歲)在成長的歲月裡,都有相機陪伴左右,主要是因為他有一個熱愛攝影的父親,所以相機陪伴了他與父親的許多時刻,同時見證了攝影的演變。
ADVERTISEMENT
本期的《今日面譜》,就帶領讀者們聽聽陳嶸嘉成長過程中,與父親及相機的點滴。
當父小跟班相互配合
陳嶸嘉的父親陳庭玉曾在麻坡區為人知曉,他曾是報界記者,也因為熱愛攝影,而成為麻坡許多會館組織及活動的專門攝影員。
因為父親的關係,陳嶸嘉從小與相機結下不解之緣,從拍攝、沖洗照片到拍照錄影等,他都相當熟悉。
陳嶸嘉表示,父親從50年代還是中學生時就開始接觸相機,60年代步入社會後則開始收集相機。
自他懂事以來,家中就少不了相機的蹤影,其父親還會跟進新的相機款式,每當更換新相機時,都會把舊相機收藏好,由於家人都知道他的愛好,並不反對。
珍惜保留父親舊相機
他回憶,家中小孩只有他對相機有興趣,所以從小學開始就伴著父親出席活動,從小跟班直到能夠獨當一面,與父親相互配合,當父親分身乏術時給予協助。
他說,父親於2012年去世後,家中就有數十臺各類相機,惟一些在搬家過程中遺失了。
對他來說,相機是父親珍愛之物,也是父親留下的念想之物,他會把父親留下的數十臺舊相機好好保留。
難忘馬哈迪訪關聖宮
陳嶸嘉表示,他自小充當父親的小幫手,在父親拍攝時跟在左右幫忙拿東西,之後父親才教導他拍攝技巧,包括光圈、速度等。
他表示,父親帶著他出席過許多場合,他印象較深刻的是90年代,時任首相馬哈迪到麻坡關聖宮,當時他也跟著前去。
“我跟著父親到許多社團組織或活動拍照,也認識了不少當時的領導,還一度被人誤以為我是記者。”
他說,除了拍攝,父親也在家中設立暗房沖洗照片;同時包辦了家人幾乎所有照片。
他指出,當時仍是菲林底片的年代,菲林對光非常敏感,一旦曝光就不能使用,因此暗房不能有窗戶,只能安裝一盞小紅燈,因此,暗房相當熱及瀰漫著沖洗照片的藥水味。
“父親在暗房裡,先把底片的影像照在相紙上,用藥水沖洗直到影像出現後再過清水,才掛起晾乾或烘乾。”
當時,他在暗房的角色是負責吸乾相片上的水分或用吹風筒吹乾,印象中還曾把照片“烘焦”。
菲林年代考驗技術
科技的進步,讓相機起了巨大改變,智能手機更讓人人可當攝影師。
陳嶸嘉指出,在菲林年代,攝影相當考驗技術,由於拍攝後無法馬上看到效果,菲林成本高,所以每次拍攝時,都要確保各方面到位,包括燈光及人物表情。
“當時拍攝前,還要特別提醒大家不要眨眼,以免影響效果。”
他說,數碼相機讓攝影變得簡單,除了自動化設置,拍攝後立刻能看到效果,還能不斷重拍。
“智能手機更進一步簡化拍攝方式,相機內的各種設置,如美顏與特效都讓成果不輸專業攝影,拍攝後還能修圖,而且還能進行錄影。”
他表示,過去專業的相機與錄影機體積大及沉重,數碼化後則小而輕,令拍攝工作輕鬆不少。
喜歡動畫錄影短片
儘管自小接觸相機,也對各類相機相當熟悉,但陳嶸嘉步入社會後卻選擇錄影,並與父親一起配合攝影及錄影工作。
他表示,當錄影開始普遍時,父親也有幫人錄製影片,而他發現自己更加喜歡有動畫的錄影短片。
他說,過去是使用錄影帶拍攝,拍攝完畢後他會把錄影帶帶回家中,通過電視播放及進行配音。
他指出,當時錄影帶配音時必須非常小心,一旦不小心蓋過現場聲音,就無法復原;如今則便利許多。
他說,如今很多智能手機就能囊括拍攝、錄影等功能,後期製作更加簡單,所以許多人都會自行拍照及製作視頻,加上航拍器的出現,讓攝影及錄影行業更具挑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