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前的年代,中药行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繁琐的,药材必须自行加工处理炮制,从清洗、烘晒、切制、翻炒、蒸煮到研磨等工作,都要业者亲力亲为。
你是否看过,中药行内上上下下忙碌于利用各种器具做药的情景?随着时代变迁,如今中药行进货的药材多数已经过炮制,昔日许多传统的制药器具也随之走入历史。
ADVERTISEMENT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这些人那些事>,由两名经营药行多年的资深中医师介绍中药行内各种传统的制药器具,以及诉说传统中药行业这些年来的变迁。
萧观星:现代人生活忙碌
开成药成趋势
行医至今已有半世纪的伟康药行中医师萧观星(77岁),1971年毕业于大马中医学院(马华医药学院),学成后到各地行医,最终在峇株巴辖成家立业,并开设中药行。
他说,中药行从前开处方,都使用草药为主,现代中医则配中成药比较多,草药的效果较好,中成药则较利便,不过现代人生活忙碌,多数都要求他开成药,只有少数人还会要他开处方抓药。
草药可据病况调整药方
“草药比较灵活,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药方,但相对也比较多工,要花时间去煎药,味道也比较难以入口,要看病人能不能接受,像小孩就没办法。”
他表示,用火炭煎药的效果比较好,不过现代人多数很忙,现在都用“哑巴师傅”(电子煎药壶)煎药,比以前容易多了。
他回忆道,中药行的日常工作是很繁琐的,以前在中药行做学徒更是一门辛苦活,一早就要起身处理药材,每个月大约领五到十块钱的工资。
他也细数从前的制药工具,比如厘戥、擂钵、铁船、铜舂臼等,只是现在迈入机器化时代,许多工序已简化,只有部分器具还在使用。
许多动植物列禁用药物
须寻找中草药代替
萧观星指出,从前许多动植物都会被拿来入药,但因种种原因先后被列为禁用药物,因此中医师必须改变方子,寻找其他中草药来代替。
他举例,麻黄、草乌、穿山甲鳞片、熊胆与虎骨等,在从前确实是能入药的材料,不过由于含剧毒成分或被列为保育类动物等原因,现在已不再使用。
“比如生草乌是含剧毒的,必须经过专业炮制,否则会有副作用,以前每样药材都是要自己加工炮制,工序很多,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另外,他提到,从前中医师为病人把脉看诊,不像现在的诊所会收取固定数额的挂号费,病人一般都会包一两块钱的红包给中医师,抓药才有明确收费。
他现在的做法是婉拒红包,依然只收药费而不收看诊费,而被他治疗痊愈后的病人很多,不少人会特别制作匾额、纪念牌等送给他,以示感谢。
卓可峎:见证中药行兴衰
中药行转型迷你市场求生
太安和药行负责人卓可峎中医师(62岁)的祖父一辈都学习中医,他的父亲1948年在峇株巴辖开设太安和中药行,如今已传承好几代人。
他说,他与兄弟姐妹从小就得在店里帮忙和学习,一路来见证了传统中药行的变化,包括以前中药行多用草药到现在多用成药,以及一些中药行转型兼售杂货等。
“以前的中药行比较专注中药业,只是售卖中药而已,后来一些中药行为了生存,开始转型兼卖奶粉和其他杂货,变成宛如迷你市场的存在。”
以往走进中药行买药材,老板都会熟练地把药材用红纸包起来卖给顾客,卓可峎说,包药材其实也是一门功夫,不过现在中药行多已使用塑料袋包药材,很少再使用红纸了。
以前用‘铁船’研磨药粉
有人出价要买来收藏
卓可峎回忆小时候,他与兄弟姐妹放学回家就得帮忙处理药材,他最怕被父亲唤去碾磨药粉,因为一磨就得整整半天至一天的时间,等于当天出去玩乐的时间“泡汤”了。
“我们以前都是用‘铁船’研磨药粉,人要站在碾磨轮上反复前后滚动,现在这台‘铁船’已经变古董了,之前还曾有人出价要买来收藏,但我不打算卖。”
百子柜不含铁钉
每个柜子刻不同药材名
他也介绍,太安和中药行位于白沙浮的分店还保留着一套刻字的百子柜,每个柜子都刻上不同药材的名字,整个柜子是不含铁钉的。
“传统上,百子柜每个抽屉是存放6种药材,它的功能其实是为了方便掌柜抓药及储存药材,所以店家想怎么放都是可以的。”
他笑说,以前总会看见中药行在店外晾晒药材的情景,当时他家的中药行附近总有经过的牛只来吃药材,后来店面搬迁了,他们就改在店屋的天台晒药材。
他也透露,以前若顾客提出要求,他们开设的中药行有替人煎药的服务,但煎药不是一件简单活,必须时刻顾着火候,否则药焦了,就得自费再抓同一帖药重新煎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