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譜】擁法律學位暫不投入職場 潘雯倩把扯鈴指導看為更重要的事




28歲的潘雯倩3年前考獲法律學士學位,沒有順理成章進入法律界從事一份穩定工作,反倒投入指導及推廣扯鈴民藝活動與表演藝術,期望這項中華民俗技藝傳承永續,成為全民運動,一起分享更多鈴的快樂!

扯鈴是一項結合了音樂、舞蹈等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民俗運動。潘雯倩自小學一年級接觸扯鈴,四年級進入扯鈴校隊並呈獻表演後,對千變萬化的扯鈴產生濃厚興趣,一路走到現在,擔任教練及積極推廣扯鈴技藝。
ADVERTISEMENT
潘雯倩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表示,扯鈴界的前輩對弘揚民族文化的堅韌精神最先感染了她,當中包括民藝扯鈴推廣中心總教練馮開東,而年輕一代也應學習和了解,共同肩負傳承文化的擔子,避免產生隔閡及斷層之憂。

她說,大家對扯鈴都有相同願景,希望把扯鈴活動擴展為馬來西亞的全民運動,培育後起之秀,薪火相傳。
“扯鈴已經從華校學府發展到國小、國中和國際學校,2016年柔佛州曾締造千人扯鈴的大馬記錄,這是一大突破,也看見了各方努力的成果。”

疫情轉變了扯鈴教學模式,線上指導對教導者和學習者都面對挑戰。潘雯倩說,線上學習需要隨時做出調整與適應,除了鏡頭前的講述,尚需透過各式平臺精進教學模式,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及注意力。
“線上教學的時間無形中會拉長,雖然感覺吃力,欣慰的是學生堅持、家長也給予支持,當中包括了海外例如美國學生參與,這是遠距跨國界教學的優點和便利。”
她表示,疫情造成學校暫停課外活動,扯鈴教練工作深受衝擊,大家必須重新規劃,或暫時朝其他領域謀出路,維持生活與生計。
“我認為後疫情時代在調整心態之際,還需提高心理韌性,把握疫情下的契機和時機,充實自己以應對接下來的考驗。”
潘雯倩將規劃考取律師執照,唯一不變的是指導扯鈴工作仍會持續,不會停下腳步。

指導扯鈴外,潘雯倩同時活躍於青運,從中學習領導管理、籌辦活動、社區志工服務等課堂以外的知識,拓展思維和眼界、豐富閱歷與經驗。
“我是在參加非政府組織舉辦的義跑活動時,發覺到青運充滿活力和正能量的組織結構,並履行教育青年服務社會、幫助弱勢群體的宗旨。”
潘雯倩通過扯鈴與青運有機會到不同國家進行教學或交流,例如2017年獲遴選為“亞洲船”青年交流計劃成員之一,與來自東南亞各國超過300名青年一起航行,在長達52天的航程一起完成指定任務,出席講會及相互探討政治時事,分享心得。
“此計劃涵蓋東南亞11個國家(加上日本),出發前必須參加集訓營,深入瞭解計劃的需求和任務,推廣馬來西亞文化。”

家人對潘雯倩熱衷扯鈴指導和青運活動,起初不理解也不贊同,認為她應該在完成大學課程後就踏入法律專業,唯隨著潘雯倩的堅持及看見她的成長,家人最終無條件支持她的選擇。
潘雯倩是在本地一所國際學校完成A水準課程,進而修讀法律系並考取英國倫敦大學法律學士學位。
她指出,本身性格好動外向,希望能趁著年輕好好經營想做的事。
“興趣,只要把它變為專業,也能夠當成職業,成為自力更生的一技之長。這個過程中雖然有質疑,但我覺得只要自律,仍然能交出漂亮成績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