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7:41am 08/11/2021

菜市场

50年代紧急状况

赊账

菜市场

50年代紧急状况

赊账

【这些人那些事】曾是唯一菜市场 今没落杂草堆中 砂益新村巴刹 一代人回忆

报道:锺柔洁
拍摄:锺柔洁、档案照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砂益新村巴刹在2020年10月正式关闭,给一代人留下许多回忆。

走过砂益新村的街上,两旁都是住家或商舖,唯独一处被杂草树木覆盖,而杂草堆中,一幢青色建筑物也正慢慢与四周绿林融为一体,这就是砂益新村一代人的回忆——巴刹。

这个巴刹与砂益新村同时期诞生,拥有70年的历史,是村内“古来稀”的建筑物之一。

ADVERTISEMENT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砂益新村巴刹如今已人去楼空,热闹景象已成过往。

它曾是砂益唯一的,见证新村的繁荣热闹,也为村民解决三餐温饱;可惜它最终敌不过时代改变,被遗忘在时间洪流中。

今天,《这些人那些事》就带你来听听砂益新村巴刹这些年的那些事。

村内最热闹地点

砂益新村巴刹成立于期间,曾是村民与附近居民数十年唯一购买食材的场所,也是村内最热闹的地点。

90年代之前,交通不便及缺乏冰箱,大部分家庭都几乎每天要到巴刹购买新鲜食材,巴刹也因此成为民众聚集之地,逢年过节更是热闹无比。

用芦苇草捆绑食材

鼎盛时期,巴刹有多达9个档口,即3菜档、2鱼档、2个猪肉档,豆腐及牛肉各一档,由于当时大部分家庭有养鸡鸭,所以巴刹没有鸡肉档。而民众在购买食材后,档主会用芦苇草捆绑,之后才换去塑料绳和塑料袋。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过去档主每年向砂益地方议会还税后,就会把税务铁片钉在柱子上,证明该档口已缴税;1969年是巴刹内目前仍可清晰看到的最早的缴税铁片。
林紫迪:以“”方式营业

三代人都在巴刹卖菜的林紫迪(69岁)对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指出,其祖父与父亲在巴刹成立后,就在巴刹里卖菜,他在19岁那年才到巴刹帮忙,一晃就半个世纪过去了。

顾客用“555”簿子记账

他回忆道,90年代前,各档主是以“赊账”方式营业,顾客拿着“555”簿子让档主记录每天的买菜钱,然后每半个月结一次账。

他说,当时大部分村民是胶工,月中出粮,月尾结粮,每个人的月收入就仅仅数十令吉,常常是一出粮就还债,生活困苦,所以近99%的顾客都会赊账。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巴刹仅剩一档口营业时,也仍有不少村民光顾,如今此景不复存在。(档案照)
与村民互信不催款

“若村民真没有能力,我们一般也任由他拖欠着,毕竟在那年代,大家都很不容易。”

他透露,曾有一户华裔村民在搬走约10年后,突然找上门要还欠下的买菜钱;另有一村民则在离开砂益3年后,拿着555簿子来还逾百令吉的菜钱。

他说,当时民风淳朴,摊主和村民相互认识与信任,直到90年代,赊账买菜的做法就慢慢停止了。

巴刹成“资讯站”

林紫迪披露,新村巴刹一直是最热闹的地点,新村村民、马来甘榜村民及园坵工人,都会光顾巴刹,巴刹成为凝聚村民的场所,更是“资讯站”。

他说,互相认识的民众碰面时会闲聊几句,交换消息;一些园坵工人买菜后也会在附近下棋,直到天黑才回家。

他披露,早期的巴刹从早上6时营业到傍晚6时,早上多是家庭主妇光顾,下午则多为胶工,一年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一天,这样的方式维持了三四十年;直到他与太太刘彩英(68岁)接手档口后,才改为一周休息一天。

甘榜往武吉甘蜜路开通 马来顾客减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林紫迪(左)与刘彩英在巴刹打拼大半辈子,最怀念的是巴刹的人情味。

林紫迪表示,砂益新村在过去非常热闹,每户住家有十多人口,常常可见成群小孩在屋外游玩;但随着时代改变,新村与巴刹也慢慢平静下来。

特别是80年代马来甘榜通往武吉甘蜜的道路开通后,马来顾客率先明显减少,之后人口慢慢外流,前往巴刹的人越来越少;一些档口因后继无人选择结业,2010年后,就剩下他一档营业。

去年10月,他决定关闭档口后,新村巴刹也正式走入历史。

林紫迪表示,结束营业并不会让他觉得可惜,毕竟与太太在巴刹打拼了大半辈子,是时候过过较轻松自在的生活。

若有什么让他想念,他坦言是巴刹的人情味,因为常有村民获悉他与太太忙到没时间吃饭,就为他们送上饭菜糕点。

符载桐:可改成公园让老年人休闲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村民符载桐。

小时候住在巴刹斜对面的村民符载桐(70岁)指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早上八九时,一辆来自马六甲的运输罗里会到巴刹送冰块,冰块长约4呎,厚约2呎,宽6到8吋,小贩必须自行挫冰才能使用。

他认为,巴刹能带动当地市场,过去每天早上都有许多村民到巴刹去,现在却已冷清清,若以系统性及现代化方式改造巴刹,或许还能吸引人潮;否则也能改成公园让老年人休闲。

颜玉针:想念待在巴刹聊天日子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村民颜玉针。

村民颜玉针(75岁)曾是巴刹常客,每天买了菜,就会与村民或档主聊天,有时甚至会待上两三小时。

她说,村民交换各种消息,村内的大小事就是通过巴刹聊天打听到,若碰上人多时,她会在人潮过后返回巴刹继续聊天。

“新年前的巴刹最为热闹,我会一早到巴刹把要买的菜放一旁,等顾客少时,才回去结账。”

她表示,想念在巴刹和朋友见面聊天的日子,巴刹关闭后,朋友间少见面了,身体的病痛也跟着出现了。

涂福娣:坐家门前看巴刹人潮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村民涂福娣

79岁的村民涂福娣表示,她光顾巴刹已有数十年,每周有数天都会到巴刹买鱼买菜,当时巴刹很热闹,慢慢地人潮和档口都减少了。

她说,但每当空闲时,她就会拿着椅子坐在家门前,看着巴刹人来人往,遇到认识的村民会打个招呼,不过有时也会喊错人打错招呼。

她有时还会想起巴刹过去的热闹场景,如今她坐在屋前,再也看不到人来人往的场景了。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这曾经是牛肉档,档主用上方的绳子挂牛肉。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在没有电供的年代,档主们使用大光灯来照明。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林紫迪原本打算从2020年10月19日起休息一个月,过后决定永久停业,也让巴刹走入历史。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猪肉档无人经营后,挂猪肉的铁钩、刀及秤子仍留在巴刹内。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巴刹一些横梁,已遭白蚁侵蚀。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这口井曾是巴刹的水源,自从有自来水供应后就荒废至今。
柔:封底:《这些人那些事》:砂益新村巴刹,辉煌到没落
钉在柱子上锈迹斑驳的铁片,是档主还税的证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