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誠|酒的啟示



酒文化在華夏群體已有數千年曆史,不僅是東方,西方亦然。無論是在祭祀、節日慶典、晚會晚宴或祭奠上,開心難過都不難看見酒的影子。
顯然,它已成了一種儀式上與文化相結合,三不五時聚首小酌,更是生活上的調劑品。
ADVERTISEMENT
古時不乏文人騷客,對酒情有獨鍾。曹操《短歌行》開端便提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趁著酒勁完成,酒醒後再也寫不出;蘇軾《水調歌頭》寫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藉《將敬酒》抒發自己的人生體悟。
由此可見,酒不僅是酒醉工具,更多時候能達到某種催化效果,不論是精神還是肉體上,你能想像生活少了這些名釀佳作的後果嗎?少了浪漫,人的精神會是多麼空虛呢?
我國最近因一得獎的威士忌,批評與酒一併釀出風波。
酒是智慧的結晶,也是高超、精湛的技術象徵,因釀製過程就是一門專業技藝,用以何等器具盛裝、氣溫掌控、發酵存放時長、選取水質、原料採選,這些過程無一不影響酒的品質和口感。
對此,得獎肯定團隊的心力與付出,要釀製一瓶受到國際認可的酒水,這成就絕不是一朝一夕,它象徵的是一個純熟釀製的技藝,而憑藉此技藝,為國家爭取了一份難得的殊榮。
從長遠來看,酒的銷售無論是出口還是國內銷售,都被抽取相關稅收,只要繼續販賣酒精飲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帶來可觀收入,繼而刺激經濟發展。
由此可見,酒帶來的效應及其影響不盡是衰敗之事,若心中只有負面思維,將缺陷無限放大,眼前的風景當然是一片灰暗,何來美感之說?這便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眾人的目光眼界應以大局為重,接軌國際,若只把注意力放在跟前,持續狹隘,這與爛醉後喪失判斷力其實無異。
當然,酗酒不值得鼓勵,衍生的社會課題確實不應發生,節制有度是個人該有的修為,而適量飲酒還能達到保健效果,如太極圖呈現的就是一種平衡,但凡過了頭便會失衡,任何事物都一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