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6日讯)国家文化人物陈再藩认为,廿四节令鼓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除了因其可塑性和活力,与年轻人的连结也是因素之一。
他指出,廿四节令鼓并非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事物,而是大家一同参与创作,再由许多马来西亚留学生带到海外,在大学的文化活动里呈现。
ADVERTISEMENT
“为什么廿四节令鼓可以传播到五大洲,而中国很多传统鼓乐却没法做到?这也是我常在思考的问题,我想,原因之一是它很简单,只有一种乐器,使用的也是舞狮的鼓。”
陈再藩说,廿四节令鼓把古老中华文化艺术,用一种年轻的方式带给年轻一代,不但让文化“年轻起来”,也让很多鼓手通过舞台的演出成长、成熟。
他日前为“2021年新跃文化中华讲座”,主讲《节令鼓震五大洲:文化中华的创新与传播》时,发表上述看法。
该线上讲座是由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主创。陈再藩也是南方大学学院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主席,以及文物与艺术馆馆长,他与已故音乐家陈徽崇为廿四节令鼓的合创人,同时也是我国首名受邀主讲“新跃文化中华讲座”的文化人。
陈再藩透露,受疫情影响,廿四节令鼓在去年无法进行线下演出,不过,却在去年3月横渡印度洋,传入非洲伊史瓦帝尼和马拉威,实现了节令鼓响彻五大洲。
他提到,第一支廿四节令鼓队在新山宽柔中学成立以来,便迅速在校园传播,除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更不断衍生国际著名专业鼓团,在全球各地扎根。
“廿四节令鼓慢慢被国际的媒体注意到,开始被誉为是文化中华的创新,也是中华文化基因在海外的新鲜创组。”
他举例,《亚洲周刊》曾经评论,廿四节令鼓是由大马华裔文化人创立的中华文化活动,并“反哺”了中华大地,引进中国和台湾。
陈再藩说,廿四节令鼓在1997年首次传入中国泉州华侨大学,2018年,潮州潮响鼓社举办了廿四节令鼓节。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单向的,它围绕着廿四节令鼓形成了一个海外文化中华中心,在未来,文化中华的中心不一定是在中国,可能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此外,陈再藩也认为,廿四节令鼓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有几点要素,包括线下结合线上、线上创建平台、平台促进生态,再由生态滋养文创。
谈及廿四节令鼓的诞生,陈再藩也忆述,他与陈徽崇老师在1988年为第九届华人舞蹈节创作主题曲期间,意外酝酿了“鼓乐胚胎”。
“后来‘九舞’的海报出来了,我联想到敦煌壁画飞天的舞蹈,就写了《启舞》这首歌,节令鼓也开始在我和陈徽崇老师的心中成型。”
他说,当年的舞蹈节以“九鼓擂鸣”呈现开幕仪式,正好呼应了他与陈徽崇对“过节”的感受和想象,并构思通过一种鼓乐的方式,彰显中华文化色彩。
他形容,他与陈徽崇在创新与创意上,扮演着“点子接着剂”的角色,即在对的时空点上,把风马牛不相关的碎片元素,有机地粘合在一起。
“廿四节令鼓粘合的是舞狮的鼓、廿四节气和书法艺术。”
讲座上,陈再藩也分享了廿四节令鼓最初的创作理念时指出,廿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天地时刻,节气时令则是农耕民俗过渡到节庆的节点。
他认为,鼓是传统的脉搏,而鼓乐是节庆的声音,廿四节令鼓从舞狮的单鼓到群鼓,脉搏动地而惊天,可说是声色俱全的鼓乐。
“1989年,马六甲全国华人文化节开幕,我们第一次把节令鼓和《传灯》带到那个场合。”
另外,他也指出,新加坡是廿四节令鼓在海外扎根的第一个地方,华侨中学在1992年成立鼓队,而在那之后,新加坡也为节令鼓提供多个向外展现的重要舞台。
他说,根据早前的统计,新加坡已成立27个廿四节令鼓队,包括3个大专学府、11个中学、8个小学及5个其它(例如联络所)鼓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