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劉東馳騁籃球場,憑球技助隊伍多次奪冠;31歲那年退役轉當籃球教練至今的劉東,則憑經驗與戰術多次助球員奪冠,並把球場上累積的經驗和球技傳承下一代,提升籃球運動水平。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的〈今日面譜〉主角劉東(71歲),除了是柔佛州男女籃隊教練,也在新加坡多所學校擔任籃球隊教練。
球員時期的劉東,先後代表新山縣和柔佛州,拿下至少15個冠軍。
助隊伍拿下至少20冠軍
擔任籃球教練的劉東,則助隊伍拿下至少20個冠軍,其中不少是國際賽,包括1997年和2001年東運會女籃金牌、1999年東南亞女籃賽冠軍、2004年亞洲女籃賽乙組冠軍。
豐盛港出生的他,在當地培智小學完成小學學業後,隻身來到新山寬柔中學升學,並活躍於校內多個運動項目,還入選田徑、羽球、足球和籃球校隊。
他在各項運動中有不俗表現,曾拿過校內初一和初二組的羽球男單和男雙冠軍、越野賽總冠軍等,不過他最終選擇籃球隊,也開啟了他的籃球道路。
劉東受訪時說,選擇籃球隊除了圓小時候的夢想外,也因為很多寬中籃球隊隊員當時入選柔佛州代表隊,並幫助隊伍拿過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18歲以下籃球比賽冠軍。
他說:“小時候常有外地籃球隊來到豐盛港比賽,球隊中有州手和國手,而且很多是寬中生,覺得他們很厲害,於是心生嚮往。”
他在1968年入選新山縣成人代表隊,並幫助新山縣隊拿下1968年、1969年和1670年的金盃賽冠軍,過後就到臺灣的臺灣大學深造。
他說:“我身高168公分,身體不算壯碩,在比賽時比較吃虧,但是很感謝父母給了我很好的運動細胞,使我在打球時可以有很好的發揮,這讓我自豪。由於身高關係,我在比賽中多打控球后衛和小前鋒的位置。”

臺灣深造常代表學校參賽
劉東在1971年飛往臺灣台大修讀農業系,但是在臺灣深造和生活期間,他沒有放下籃球,還常常代表學校參賽。
因此,當他於1977年回返馬來西亞時,再次入選新山縣代表隊,出戰元首杯等比賽。
他在31歲,即1981年那年退役,轉而擔任籃球教練,負責教導新山縣少年隊和青年隊,以及柔佛州18歲以下球隊的球員。
他說:“我當時是新山縣少年組和青年組的教練、柔佛州18歲以下球隊的副教練。”
“我在1996年至2005年,成為國家女子籃球隊的教練,並在之後成為新加坡籃球隊教練;2007年離開新加坡籃球隊後,在該國多所學校擔任校隊教練。”

栽培球員提升國內籃運
劉東說,從球員轉為教練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想栽培年輕球員,提升國內籃球運動水平。
他說:“我的籃路之路走得算平順,這有賴大馬籃總、柔佛州籃總的栽培,讓我接受很多訓練,使得我能夠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因此,我想用全身的精力,藉過去的經驗栽培下一代,推動國內籃球運動和和提升籃球運動水平。”
他表示,他在還是球員時便開始向教練偷師,念大學時也常請教學校的體育教師、球隊的外國教練,從中累積帶領球隊、教球的知識。
他說:“我同時購買很多有關籃球的書籍和數碼光碟,學習相關知識。我還記得,籃總曾聘請外國教練到來教球,我當時便跑去旁聽,學習對方的教球方法。”

常開導心態錯誤球員
劉東身為教練,他經常遇到心態錯誤的球員,他們不練好基本功,卻追求花俏的動作和想一步登天。
他說:“遇到這樣的球員,我會私下開導他們,向他們分析情況,讓他們明白這樣的態度,在籃球道路上無法走得太遠,通常他們之後都有所領悟。每位運動員都有個性,當場斥責是不行的。”
“我也遇過很愛籃球運動,但是身體素質等方面皆不行的球員,我同樣會開導他們,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不足,以便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
他表示,若遇到態度不佳、屢勸不改球員,教練會向上層提呈報告,以“開除”該名球員,避免壞了球隊的紀律。
教球教打好基礎 先不讓碰球
劉東說,練球和學習一樣,先打好基礎,再按步就班學習,這樣能夠掌握的技能和戰術就越來越多,也才能在球場上運用自如。
他說:“我教球都不先讓球員碰球,而是教導他們怎樣跑、如何發力、抬腳,過後教他們傳球、運球等。”
“這就像數學一樣有公式,從最基本的教起,打好基礎。如果你小學連乘法表都不會,上了中學自然也不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