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人當出氣筒 沒法與爸爸溝通!



負責人:
ADVERTISEMENT
人家的家是家和萬事興。可在我爸的腦裡只有罵人萬事興。
爸爸的生活裡,他時不時就和媽媽吵架或作弄媽媽,這些都是媽媽不喜歡的。
媽媽有好聲好氣和他說過,可是說了好多次他都沒辦法好好理解媽媽。他對媽媽的態度就是你有的吃、有的用就好了。從不理媽媽的情緒好壞。
媽媽常年活在恐懼中
他每天放工回家的時候,也都經常帶著情緒回家。每天必定把他的垃圾氣都發在我們身上。每次都是我們為他的情緒買單。尤其是我媽媽,因為常年擔心會被罵,他做事都需要特別小心,也常年都活在恐懼之中做家事。
由於爸爸經常罵我們,我們長大過後做什麼事基本上都不會和他討論。因為我們做的什麼決定,他都只會看低我們。從來不支持我們的決定。就比如我上大學時期,我媽媽天天給他罵。常說上大學出來能幹什麼,大學生沒用等等。
少在親友面前提爸爸
近期才從他口中得知他怕我們聰明過他。我的弟弟開始做自己的生意,他就開始一連串的潑冷水。沒幫忙就算了,還被潑冷水。請問這還是我們的爸爸嗎?因此我也很少會在我的同事、朋友、親戚面前提到我爸爸。記憶裡,爸爸除了罵人還是罵人。
為什麼我會少在同事、朋友、親戚面前提到我爸爸呢?答案的結果幾乎都一樣。他們的答案永遠是:他永遠是你爸爸,罵你們是對你好,打是疼罵是愛。他們就會用他們的無知的角度去看我們的家事。他們永遠也幫不上什麼忙。
近期由於柔佛的疫情越來越嚴重。媽媽有些朋友染上冠病。媽媽特別擔心我們染上冠病。我們進出都會用消毒槍消毒我們的衣物、袋子等等。爸爸非常討厭這繁瑣的步驟,有一次媽媽幫他消毒,他把媽媽罵了一頓說:“你這樣怕病毒,你就帶著孩子離開我的家,搬出去!我死是我的事!”此刻媽媽無比傷心。
請問我該怎麼做呢?我們家人已經沒法和他好好溝通了。只有他對,你說的東西都是垃圾,根本沒法溝通。
好兒子上
向父親表達自我感受
從抱怨中放下傷害
好兒子:
從您來信中所提及的問題,能深刻體會您無奈的心情,在家中,不但無法感受到父愛,還要不斷接收來自父親的負面情緒。您心疼母親長期承受父親的言語暴力,知道您很想好好保護母親。非常理解您的無助感。在我們開始探討問題前,您先給自己一個擁抱,告訴自己:“我正經歷的這一切真的很艱難,但為了母親,為了我的家,我很棒,因為我很勇敢的去尋求解決方式。”以下建議希望能幫助您:
練習設立健康界限
對於爸爸的無理取鬧,常把家人當出氣筒。針對這點,首先我們需在心理上設立健康界限,把自己與別人的情緒區分出來,分清各自責任,因為我們僅能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負責,所以千萬別過度地把他人的感受與需要當成是自己的責任。例如“是他讓我很生氣”,“是他太讓我傷心了”,“是他太讓我失望了”等等,這些表達都是界線不清的表現。 當我們面對類似情況時,我們可以有禮貌地向對方表達我們的想法。如:“請不要指責我,這樣做會讓我感到很受傷”。當然,設立健康界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反覆練習,因此擁有自我意識便是第一步的開始。
關心父親或可改觀
您信中提及父親對母親的態度是“你有的吃有的用就好了”,根據這話推測,父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所以,儘管他是多麼地難以相處,亦無可否認他確實為了家庭付出許多,在外辛苦工作,賺取金錢,養活家人。有關父親仗勢欺人,脾氣暴躁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夠從父親的原生家庭瞭解其情況,藉此分析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所以,親愛的好兒子,您是否願意為了改善家人關係,踏出第一步,主動關心父親的過去,瞭解他曾經或小時候的經歷,或許這能讓你對父親有所改觀。這麼做,並不是去合理化他的無理行為,只是要讓我們學習從抱怨中放下傷害,原諒他人的過失,並且包容與接納他人性格上的缺陷。
此外,我們也看到了父親總向家人宣洩負面情緒,而家人也總一再容忍,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這種不平等的關係,以及日積月累埋藏在心底的委屈與憤怒的負面情緒,因長期得不到抒發,不僅會影響夫妻關係,也會使到家人間的感情變得疏離。
好兒子,我鼓勵您學習平靜地用第一人稱“我”,來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例如“當我聽到爸爸對我升學的事抱著潑冷水的態度時,我感到不被信任,也感到很傷心。我希望能得到爸爸的正面回應與支持,爸爸給我的信任與接納更是我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的源泉。”當我們坦白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也要記得傾聽對方的回應。
用書寫抒發內心情緒
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聆聽與表達彼此的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能幫助發展出健康情緒,更能促進家人間的理解。當然,要突然對父親表達自我感受,初期您可能會覺得很難,沒信心開口或感到尷尬,所以,建議您在無法用言語表達時,嘗試用書寫的方式抒發內心情緒,這技巧也能成為你在建立其他人際關係上有所幫助。
最後,好兒子,我鼓勵您尋找專業的輔導幫助,當面約談。透過輔導,協助您釐清家庭情感系統功能,瞭解家庭關係的運作方式,有助於您更理性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孩子的角色。祝福您生活愉快。
主持人上
■小啟: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爾會跌倒、甚至受傷。《讓心亮起來》願意聽你的細訴,並安排輔導機構為你排憂解難。
讀者無論在親子、生活、學習、職場、家庭、愛情、友情、感情、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困擾或感到迷惑,都歡迎寫信來交流,尋求心靈諮詢。
不過,《讓心亮起來》並不是一個來函必答,有求必應的專欄。主答機構有絕對權力拒絕答覆不宜在報上討論的議題,或是性質類似的問題。希望讀者予以諒解。
來函請寄:
《讓心亮起來》負責人
12,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博愛輔導中心新山分會
地址:02-45,02-47 Jalan Masai Jaya 1, Plentong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臉書:新山博愛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07-357 9195
傳真:07-357 9198
工作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務收費:半津貼制
如有任何疑問, 歡迎您撥打 07 – 357 9195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