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让心亮起来

发布: 5:45pm 22/07/2021

沒錢 沒工作 沒交通 我感到前路茫茫

1662NHK202172117331510105991.jpg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爾會跌倒、甚至受傷。《讓心亮起來》願意聽你的細訴,並安排輔導機構為你排憂解難。

ADVERTISEMENT

讀者無論在親子、生活、學習、職場、家庭、愛情、友情、感情、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困擾或感到迷惑,都歡迎寫信來交流,尋求心靈諮詢。

不過,《讓心亮起來》並不是一個來函必答,有求必應的專欄。主答機構有絕對權力拒絕答覆不宜在報上討論的議題,或是性質類似的問題。希望讀者予以諒解。

主持人:

你好,我寫這封信是因為我正面對迷茫、沮喪和迷失在困境中,無法解脫負面情緒。

我已20歲出頭,但還是為出路前途所困。當我在找工作時,卻面臨找沒有工的窘境。

我應該這麼辦?我只是想找普通工而已,就已為工作而煩惱。真令我感覺前路茫茫。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請幫幫我。

感覺沮喪難入睡

有時,我煩惱為何自己找沒有工而感到沮喪甚至難以入睡,有時想獲得此生的解脫,可是我又怕痛、怕死,又怕遭天譴。

老一輩的人說:自殺的人會重複跳,永世無法超生。我很沮喪有負面情緒,有自相予盾的想法。

在這年輕的歲月我就已為工作煩惱。我想去參加職業培訓。可是,我存不夠錢,父母也沒有能力負擔那些費用了。父親已退休, 我再也沒機會學習技能。可是那地方離家遠、又陌生,人生地不熟,沒錢的困境。我為前途感到一陣氣餒和惋惜。

我也沒辦法,因為沒錢、沒工作、沒交通。峇株巴轄的公共巴士只到下午四時就沒了。我要如何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到傍晚六時的, 我要怎麼工作?不可能住宿舍,不會開車、沒車。

我很傷心,如何往前走才有出路?

為出路而煩惱的年輕人


別輕易認定失敗
給自己嘗試的機會 

為出路而煩惱的年輕人:

你好,謝謝你的來信。

從文字中感受到一位年輕人對前途的無助以及絕望:找不到工作、沒錢、沒車、沒機會、沒有豐厚的家境、沒有被上天厚待的運氣、沒有一條鋪滿玫瑰花瓣通向社會的花香道路,就連普通老百姓最不起眼的交通工具–巴士,都刁難你。看起來,生活處處都是為難,連死也解脫不了痛苦。

尤其當你說:“不可能住宿舍”的時候,我開始好奇,每當找不到工作,你的內心是否常常默默地湧現類似這樣的對白:“這些工作我做不來的”、“如果這些機會是好的,早就給別人搶走了!”、“我就算去面試了,人家也不要我的,我都沒有專長”、“即便我被錄取了,沒有車我也很難去上班” 等等,而且這些對白充斥整個腦袋不停地打轉。

“習得性無助感”
進入消沉狀態

如果是的話,你的心理狀態接近心理學描述的“習得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它是指一個人常常對生活感到“無助”。

許多在別人眼裡看來是芝麻綠豆般或者正常的事,都會被患有“習得性無助感”的人,看成天大的山,無法跨越。

他們經常絕望、抑鬱和意志消沉,最常聽到他們說的話就是“無論我做什麼都沒有用”。

一個人不會天生就患有“習得性無助感”,絕大部分是環境因素塑造而成的。

這些人長期處於困難的生活環境,或者接連失敗的經歷當中。這些一次又一次的小挫折,讓他們“學習”到自己不會在任何挑戰中成功,對一切也都無能為力,陷入一種越來越悲觀和無助的心理狀態,認定自己無可救藥什麼都不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他們的態度是“還沒打戰就先認輸”。

被信念捆綁
悲觀看待事情

簡單來說,患有“習得性無助感”的人的終極信念就是“我無論多努力,都會以失敗收場”。

這個信念捆綁著他們,有些或許還可以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但大部分卻是陷入絕望中等待痛苦(失敗)的到來,放任自己輪迴在失敗的框架當中,不得解脫。

而且弔詭的是,當一個人越認定自己會失敗,在行動上就越被動也越不會去努力,而越不努力也就越提高失敗的機會。這個結果又不斷加強了那個“我無論多努力,都會以失敗收場” 的信念,因此患有“習得性無助感”的人常常“實現預言”。

前面提到的造成“習得性無助感”的環境因素包括:被施虐的生活或成長環境,比如長期被虐待的婦女與孩子,是最常見的高發人群,他們的潛意識已經套牢了“嘗試是無望的”;過度嚴苛或溺愛的家庭教育,也會讓人對許多事情倍感無助。

“習得性無助”若沒有及時處理,會漸漸發展成“習得性絕望”(learned hopelessness),容易導致抑鬱。

從別人的失敗
套入自身經歷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也未必一定是直接從自己的經歷當中習得無助,也可以是通過觀察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的不可控事件,以及他的行為反應,然後得到無助感,這種狀況稱為“替代性無助”。比如目睹父母親經常失敗的孩子,即便沒有親身經歷過失敗,也會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得到成功。

另一種情況是“群體性無助”,是指個體長期與“習得性無助感”的人們一起生活,一群人抱在一起,非但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反而抱團無助。

親愛的,以下一些小建議,希望能給你帶來小小的幫助:

1.不要隨意說“不可能”,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常常對自己說“這個方法我沒有嘗試過,不如試一下”。推薦你閱讀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的《人生不設限》(life without limits)這本書,可以讓你更深刻了解這句話對生命的影響。

2.完成生活裡的小任務,給自己一點小進步和成績,然後慶祝每一個成就,即便那個成就是何等的微小。

3.在每一次面對困難時,檢查自己內在的對話,是不是常常判自己死刑?或將一時的挫折,誇張成永遠的困難。

4.當困難發生時,不要沉溺於無助的感覺而不自拔。可以問自己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我還能做什麼?;別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可以向誰學習處理這個問題?;我可以有什麼下一步計劃,讓問題不會惡化或重複?等等。

5.減少對結果的期望,因為結果常常是不可控的,專注在自己可以做的事就好。但是如果結果令你快樂的話,慶祝它。

從外被打破是壓力
從內被打破是成長

你聽過一句話嗎?“雞蛋從外被打破,是食物;從內被打破,是生命”。生活也是如此,從外被打破是壓力,從內被打破是成長。

若你能從內心打破自己的無助感,不再受困於過去的失敗,願意試著主導自己的人生,那麼這種成長相等於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對了,當我在本月9日收到你的電郵時,我馬上去jobstreet.com查詢了一下,單單在峇株巴轄就有1735個工作機會,其中適合年輕就業者的領域,比如酒店與餐飲業佔了198個、銷售357個、工廠或製造業382個、行政與人事135個、其他行業包括送餐、羅裡助理、清潔工、貨艙助理等等34個。這些就業機會單單只是jobstreet提供的,還不包括其他就業網站。

當我在本月16日投稿時,我又再查詢多一次,在峇株巴轄依然還有1728個職位空缺待填補。

對於這樣的資料訊息,你看到了什麼呢?

主持人


來函請寄:

《讓心亮起來》負責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博愛輔導中心新山分會

地址:02-45,02-47 Jalan Masai Jaya 1, Plentong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臉書:新山博愛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07-357 9195傳真:07-357 9198
工作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務收費:半津貼制
如有任何疑問, 歡迎您撥打 07 – 357 9195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