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发布: 6:21pm 02/05/2021

【這些人那些事】開埠至今頻遭火魔蹂躪 · 淡杯繁華褪卻述歷史

记者:谢伟健
摄影:陆家明(部分为档案照)
1997年淡杯火灾的历史照片,经济命脉被摧毁的淡杯从此走向衰弱。
1997年淡杯火災的歷史照片,經濟命脈被摧毀的淡杯從此走向衰弱。

 

淡杯是位於柔佛州南端的彈丸小鎮,在80至90年代曾是繁華的經濟與商業中心,出入與落戶,經商與謀出路的人來自各方,龍蛇混雜,有著三天三夜都道不盡的故事,遺憾的是1997年的一場空前大火卻改變了這裡的熱鬧街景。

馬來亞緊急狀態華裔移居福興酒廠

淡杯新村的由來,可追溯到1950年,英殖民政府在馬來亞實施緊急法令,並向福興酒廠徵用淡杯一片50英畝的土地,把許多來自甘拔士、六條半石、四條半石等地的華裔居民移居至此。

ADVERTISEMENT

土地被徵用後,福興酒廠當時只保留佔地1英畝的廠房繼續運作,村民初到淡杯時,獲分配鋅片和木材建屋,英兵隨後用鐵絲網把村子四周圍起來,村民進出都得經過警衛站崗的閘門。

當時,英殖民政府實施的宵禁法令、戶口登記法令、米糧配給制度,雖說目的是打擊共產黨活動,但卻也讓祖父輩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直到共產威脅減弱及馬來西亞獨立後,淡杯才在先賢的苦心經營下,逐漸發展成新山的經濟重心之一。

3道路以華裔先賢命名

淡杯有3條以華裔先賢命名的路,分別是二巷卓亞文路、五巷陳合吉路以及位於福興酒廠原址左邊的黃羲初路;其中,卓亞文路是淡杯的經濟命脈,二巷的寶石戲院更是淡杯人的集體記憶,叱吒華人世界的鄧麗君及馮寶寶都曾到此登臺演出。

受訪的老淡杯人回憶起淡杯昔日的光輝,言語中總帶著驕傲、自豪和惋惜。據說當年的淡杯熱鬧非凡,做生意者紛紛發達,因此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鎮吸引四面八方的民眾湧入,連新加坡人也趨之若鶩。

1997年发生的火灾,大火烧至隔日早晨都未熄灭。
1997年發生的火災,大火燒至隔日早晨都未熄滅。

 

火災蹂躪居民深感沉痛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的〈這些人,那些事〉將帶讀者重溫淡杯昔日的輝煌,聽聽老淡杯人敘述淡杯如何被一場又一場的火災蹂躪,並在汽車天橋建設工程等城市發展計劃和1997年的大火影響下褪去繁華。

根據唐嘉發所著的《錦華文集》記載,祝融於1958年光顧淡杯的華南肥皂廠,那是淡杯新村留有記錄的第一宗火災;之後聚發興柅輪店在1972年聖誕節當天發生火災,士姑來路彭加蘭伶丁國小左側的數家商店在1976年也遭火神叩門。

另外,1980年5月29日午夜,淡杯警局旁背向士姑來路的13間雙層磚瓦商店遭遇火劫,並有一對母女雙雙葬身火海,之後發生的大大小小火災更是不計其數,令淡杯居民深感沉痛。

1977年“九间店”火灾后的惨况。
1977年“九間店”火災後的慘況。

經濟命脈被燒燬

1977年7月30日,淡杯發生“九間店”火災,培華小學左側一排店屋起火,9間板店屋在數小時內化成灰燼,村民的財產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居民幾經波折,獲准在原地後移20尺重建家園,原以為可就此安居樂業,沒料到1994年的一紙搬遷令,卻要求居民讓地興建汽車天橋。

淡杯開埠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火災,則是剛好與“九間店”火災相隔20年,於1997年3月3日發生的一巷和二巷火災,淡杯的經濟命脈與社區活力都在大火中被摧毀。

大火燒燬的一巷商店,包括:美都影室、廣成金鋪、天馬公司、成隆電器、何坤海、裕興洋服、春濃影室、順利魚鳥店、阿曼藥房、新聲電器、新奇貿易、安廈時裝及大眾柅輪汽車排氣管。

二巷被大火吞噬的商店則有:萬安和藥行、松發雜貨店、建成兄弟雜貨、美珍男女美髮、光華茶室、南興寶號、聯合教車學院、萬豐金鋪、珍寶金店、眼鏡店、林昌成鐘錶及馬來巴剎,北京藥行及中興藥行也遭到火勢波及。

從被燒燬的商店可看得出淡杯當年算是新山的黃金地段,不僅集合民眾的生活所需和娛樂選擇,也造就不少就業機會。

“老淡杯”唐嘉发收藏有关淡杯的剪报,对淡杯的故事如数家珍。
“老淡杯”唐嘉發收藏有關淡杯的剪報,對淡杯的故事如數家珍。

唐嘉發:火災損失逾百萬 百餘人失所

老淡杯唐嘉發(75歲)受訪時指出,他於1954年隨家人從中國南來馬來亞,之後到培華小學就讀,1966年畢業於新山寬柔中學,落腳淡杯一晃就過了半世紀,對這裡有著濃厚的感情。

他表示,他畢業後就跟著父親學做雜貨店生意,父親退休後將生意交給他和弟弟一起打理,沒想到不久後就遇上“九間店”火災。

“1977年7月30日晚上8時左右,火勢由萬聯機器開始蔓延到旁邊的店面,火災造成災民損失逾百萬令吉,百餘人也因此流離失所。”

他透露,當年居民在原址的重建工作遭遇阻擾,施工半途就被土地局以非法重建為由摧毀,所幸時任馬華州行政議員拿督張文強極力向當局爭取,最後居民獲准在退離馬路20尺的地方重建。

他說,“九間店”火災引發淡杯商販人人自危,紛紛購買保險,豈料後來的搬遷令導致保險公司退回保單,市民的財產頓時失去保障。

“原九間店商家在1994年收到政府的搬遷令,淡杯一巷及淡杯路上段的商家和居民需要讓路給汽車天橋工程,大家幾經爭取才獲得當局給予每間2萬5000令吉的賠償補貼,手持地契者則獲得約40萬令吉。”

他指出,就在受影響的商家準備搬遷之際,發生了1997年的淡杯大火災,燒掉淡杯的半壁江山,受火災和搬遷影響的商家,一起被安頓到市郊的達麗雅商業中心營業,九間店也在歷史洪流中銷聲匿跡。

他披露,他搬遷到達麗雅花園繼續經營雜貨店,客源大部分是巫裔,但隨著時代變化,霸級市場如雨後春筍般冒現,傳統雜貨店面對不小的衝擊,而他也從2008年開始展開退休生活。

黄国玮:1997年大火的受灾户与受汽车天桥工程影响的商家,一起搬迁到达丽雅商业中心。
黃國瑋:1997年大火的受災戶與受汽車天橋工程影響的商家,一起搬遷到達麗雅商業中心。

黃國瑋:商店沒地契無法爭取重建

當年在淡杯二巷經營雜貨店的黃國瑋(54歲)告訴記者,1997年3月3日早上10時開始,整個淡杯一巷和二巷大停電,據瞭解是因為國能在進行電纜提升工作,電力直到晚上7時才恢復。

他指出,火災發生的起因可能是淡杯舊區的電線無法負荷新電纜,當天大部分商家在傍晚6時許都已提早打烊回家,他剛抵達家門就接到淡杯二巷發生大火的消息,趕到現場時已見店屋陷入一片火海。

他回憶,那場火災幾乎燒燬淡杯一巷和二巷的40多間店面,淡杯的經濟心臟驟然停止,很多居民什麼都來不及收拾就趕快逃命,而如此大規模的火災沒有釀成人命傷亡,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他透露,當時消拯局出動大批消拯員和消防車前來救援,惟當地都以板屋為主,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隔天早晨都未能完全撲滅,他只能將孩子寄放在同學家過夜。

“時任柔佛州務大臣拿督阿都幹尼災後到現場巡視,將善後工作交由馬華處理,受災居民下午就進行資料登記。”

他說,由於當地的商店都沒有地契,爭取原址重建的機會渺茫,所以就和原先受汽車天橋工程影響的商家一起遷移到達麗雅商業中心,雖然巴剎和小販中心仍有在運作,但那麼多商家集體搬遷後,淡杯的風光已是回不去的從前。

淡杯当年是新山的商业旺区,并吸引许多周边地区的民众与新加坡人前来。
淡杯當年是新山的商業旺區,並吸引許多周邊地區的民眾與新加坡人前來。
B5柔佛街头市集与安莎娜广场令淡杯改头换面。
B5柔佛街頭市集與安莎娜廣場令淡杯改頭換面。
一份份老旧剪报仿佛在述说着淡杯的美丽与哀愁。
一份份老舊剪報彷彿在述說著淡杯的美麗與哀愁。
未被1997年火灾波及的淡杯二巷后半段地区。
未被1997年火災波及的淡杯二巷後半段地區。
淡杯汽车天桥工程和城市发展计划改变了淡杯的面貌。
淡杯汽車天橋工程和城市發展計劃改變了淡杯的面貌。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