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吵架收場 我和孩子無法溝通



主持人:
ADVERTISEMENT
你好,我是一名非常困擾的家長。
我覺得我完全無法跟我的孩子溝通。
我孩子是一名男孩,今年11歲。我完全沒有辦法跟他說話,每次說話他都覺得我在嘮叨他。很快地他的脾氣就會上來,我的脾氣也不好,我也會馬上罵回去。
每次我們都以吵架收場,真的是好累哦。希望主持人可以勸導我的孩子!不能這樣對父母!太過分了!
困擾的媽媽
給孩子一些空間
愛與關懷 建立關係
困擾的媽媽:
你好,非常感謝你的來信。主持人可以從你的來信中看到非常多的無奈,以及怒氣。
當然,養育11年的孩子沒有感恩,反而還沒有禮貌地去“反擊”父母親,這是件多麼痛苦且多麼不舒服的事情啊!
主持人完全可以體會媽媽的感受。
其實,很多時候,教育孩子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當個孩子也是不簡單的。我在這裡想要為孩子們發聲。
其實當一名孩子,真的不簡單。在這個階段,可能心理有非常多的壓力或是情緒,比如課業上、人際關係上、家人關係上,都有林林總總難於啟齒的事情,但是可能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去發洩這些壓力,或是分享自己的心事。
非常多的孩子都學會把問題與情緒藏在心裡,不說出來。請問媽媽上一次跟孩子談心事,而不是命令他做事情,是幾時呢?
而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也在探索自己的定義。我是誰?我要的是什麼?我的價值是什麼?在這個階段,孩子在建造“自己”,但是往往很多時候,這也是父母“管”最嚴的時候。
我並不是反對父母親教育孩子,有足夠的紀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給予孩子一些空間,給他們一些“自主權”。
主持人見過非常多的個案,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定義與價值,而他們的定義與價值往往是父母給予的。“我要你當醫生”、“你讀這一科比較好!”等等。慢慢地他們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那種被操控的感覺,其實並不舒服。
在這裡,主持人想要提供媽媽一些教育孩子的“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教育兒童時,我們絕對不要:
•命令孩子
要求他過多的命令,比如說:“你必須要這樣做,這樣做才是對的。”
•批評孩子
說他做得不夠好,比如說:“你怎麼做得那麼差。”
•嘲笑孩子
笑他做得不夠好,比如說:“哇!你這樣都不會做,你還能做什麼!”
•比較孩子
把他跟別的孩子比較,比如說:“你考試怎麼那麼差啊!看看你弟弟的成績。”
•偏袒孩子
只關注其中一個孩子,很多時候我們會忽略家裡安靜或是聽話的那個孩子,比如說比較大的孩子或是中間的孩子
•限制孩子
一直給他規則,不讓他好好發揮,比如說:“你必須要這樣做!可以跟著我的方法嗎?”
•不讓孩子抒發情緒
不管是傷心還是生氣,都阻止他們,比如說:“哭什麼哭!你不準生氣!”
•打罵孩子
孩子不聽話時,打罵孩子好像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我敢保證,今天有效,明天未必有效,即使有效果,好像孩子的情緒問題會更大,比如說變得非常害怕父母。
其實呢,孩子不聽話都是有原因的。找出原因、找出那個情緒,去解決他反而會達到更大的效果!
比如說:孩子不要做功課,想要看電視,可能是他們不會做那份功課,也有可能是他們在叛逆。那他們為什麼叛逆呢?很多時候孩子叛逆只是想要得到一些自主權,就是自己可以做選擇的能力,而不是一直被逼著做選擇。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陪伴他去做那份功課、教導他,然後給他足夠的空間去擁有自主權。
比如說:“你可以選擇先看電視,然後再做功課,或是先做功課,再看電視,你自己選擇哦。只要你今天會把功課做完,我都可以接受。”
絕對不能跟孩子說的用詞:
•你沒有用啦!
•你好笨!
•我不愛你!
•我不要你了!
•走開啦!
•閉嘴!
反而,我們可以這樣地跟孩子溝通: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自主權、完全不限制
自主權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們大人,如果常常被逼著去做一些決定,我們也是會難受的。
孩子也一樣,他們想要“長大”,想要擁有“我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感覺哦。所以,讓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的處事方式,不要去左右他。
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給他一些提醒或是建議,但是也給他一些空間。“不管你做什麼決定,媽媽都會支持你,但是可能會有這些後果。但是即使發生了什麼,媽媽還是會在這裡陪伴你。”
•觀察孩子,關心並詢問
絕對不要批評孩子,反而你可以去觀察並且關心他們,比如說:“我發現你最近成績好像變得比較差,媽媽想要關心你,不知道你還好嗎?”,然後聆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
讓孩子有機會可以跟你述說心裡的話, 比如說:“媽媽就在這裡陪你,你想要跟我聊天都可以哦”。
•聆聽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想要我們聆聽他們的聲音,但是我們大人可能很多時候都會打斷他們,比如說:“你聽我說,你這樣做就好了”。
我們大人都非常希望給予我們成人的意見,而忽略了孩子只是想要有個人聆聽。所以與其給予我們的意見,我們可以這樣:“我看得出你有很多心事,媽媽我就在這裡陪你,你可以跟我分享”。
過程中,儘量只是聆聽、觀察與表示關心 :“媽媽發現你好生氣哦,你還好嗎?”。當孩子發洩完了後,我們才開始給予意見與疏導。
•負面情緒是正常的
教導孩子用正確的管道去發洩出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說:跟你聊天、用畫畫、唱歌、跳舞等等,絕對不要教孩子逃避或是壓抑負面情緒。“你好像很生氣,你可以生氣的哦。”、“媽媽就在這裡,你可以過來告訴我為什麼你生氣哦”,或是“你要一個人靜一靜,那也可以。你比較舒服了就過來找我哦,我在這裡等你”。
如果孩子有些不好的情緒反應,你可以使用對的限制方式,比如說:“你生氣時不能打人或是丟東西,這是媽媽絕對不應許的,但是你可以畫畫,或是你可以做喜歡的活動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那些都是可以的,只是你不能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哦。”
可以跟孩子多說的用詞:
•我愛你哦;
•我就在這裡陪你;
•我等你;
•你可以跟我分享哦;
•沒關係的;
•我們一起吧。
其實媽媽願意寫信過來“求助”,可以看得出你的用心,還有你想要跟孩子建立關係的努力。
我非常感謝你耐心地把這篇文章讀完,也希望你願意為了孩子付出這番努力。
如果你發現孩子的情緒與態度已經超過你的能力範圍,媽媽你可以考慮進行輔導。通過輔導,我們可以專業的方法,來改善你們的關係,幫助你們更好的溝通。
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鏡子。我們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非常暴躁,孩子也會非常暴躁;我們非常負面,孩子也會非常負面。如果我們可以明白並且接受這一點,那麼教育孩子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教育孩子就好像栽種盆栽植物,只有愛與關懷,植物才會茁壯成長,當植物已經大過了盆栽,就是時候放手,讓植物去一個更大的空間。
祝福你。
主持人
■小啟: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爾會跌倒、甚至受傷。《讓心亮起來》願意聽你的細訴,並安排輔導機構為你排憂解難。
讀者無論在親子、生活、學習、職場、家庭、愛情、友情、感情、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困擾或感到迷惑,都歡迎寫信來交流,尋求心靈諮詢。
不過,《讓心亮起來》並不是一個來函必答,有求必應的專欄。主答機構有絕對權力拒絕答覆不宜在報上討論的議題,或是性質類似的問題。希望讀者予以諒解。
來函請寄:
《讓心亮起來》負責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博愛輔導中心新山分會
地址:02-45,02-47 Jalan Masai Jaya 1, Plentong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臉書:新山博愛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07-357 9195
傳真:07-357 9198
工作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務收費:半津貼制
如有任何疑問, 歡迎您撥打 07 – 357 9195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