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实施交通拥堵费,需要如何从中定义有关“边界”,从哪里开始收费?又如何做到公平划界,而不至于让不管是住在界线里的人或界线外的人都觉得自己被歧视?
在繁忙高峰时段向进入城市范围的汽车征收额外交通拥堵费,是其中一项通过时间和价格机制来调节城市道路堵塞、空气素质与入城汽车数量分布的政策手段,并且在其他国家已有先例,如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挪威奥斯陆和邻国新加坡等地。
ADVERTISEMENT
掌管联邦直辖区的首相署部长扎丽哈在最近召开的国会里因发表“政府正在研究收取交通拥堵费的可行性”谈话曾一度让舆论炸开了锅,虽然之后交通部长陆兆福也在国会斩钉截铁保证“政府现阶段无意征收交通拥堵费”,但从理性而言,为解决交通堵塞,在吉隆坡实施交通拥堵费可行吗?大致有三大面向可深入探讨。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第一,收费的覆盖范围有多广?基本上,吉隆坡的主干道路系统乃是呈环状网络,并可以区分为三大环圈。第一环圈为涵盖敦拉萨路、陆佑路、京那峇鲁路和古晋路,为吉隆坡最早开发的内环,过去称为第一中环公路,实际上古晋路和陆佑路在早期也曾设有收费站,也算是最早征收的“入城费”。第二环圈则涵盖现有第二中环公路、沙亚南大道和白蒲大道,为较后开发的区域,以及如今因为伴随城市蔓延和扩散而逐渐成形的第三环圈,涵盖南巴生河流域大道(SKVE)、第二中环衔接大道(ELITE Highway)、新巴生河流域大道(NKVE)和巴生河流域东部大道(EKVE)。
如果实施交通拥堵费,需要如何从中定义有关“边界”,从哪里开始收费?又如何做到公平划界,而不至于让不管是住在界线里的人或界线外的人都觉得自己被歧视?毕竟任何的一笔一划,划多或划少,都可能影响着这些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通勤模式,乃至周边房地产的价格、人口迁移和经济活动。
第二,实施收费的方式?以及这些费用收取后将会如何重新分配?是使用即有大道的收费站,并在规定的繁忙时间提高有关过路费?还是另外架设收费站,但前提是如新加坡般“不用停车”的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RP)?如果是后者,则更具弹性和分散,也适用在内城狭窄但繁忙的道路。
第三,实施收费的集体政治意愿和政治意志。这是最棘手也是最关键。也许很多人都认同吉隆坡的交通堵塞必须设法解决,但不会有很多人和发展商想要看见收费站就在自己门口。如果一旦实施交通拥堵费,所有吉隆坡和周边雪州的人民代议士皆会面对来自选票的压力,这些国州议员以及本身的政党是否会一致认同并支持有关政策?否则,这项政策很大可能就会卡在这边,或永远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纸上谈兵而已。
所以,回到现实,交通拥堵费其实仍然离我们很远。陆兆福也强调了实施交通拥堵费是解决城市汽车堵塞的最后选择,因为现阶段尚有很多公交计划和措施有待落实,比如捷运环状线计划仅在起步阶段,公共巴士和铁路列车的数量增加也无法一蹴而就,以及透过升级巴士站、人行道、推出电召客货车和微型出行工具等以提高“最后一哩”衔接性的工作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当然,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减缓汽车入城的另一个做法,就是缩减市区内公交网络已非常发达的周遭道路面积,甚至索性改成无车区或步行街,如城中城、武吉免登、茨厂街和东姑阿都拉曼路一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