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陈照林

(东甲25日讯)坐落在柔北区金山脚下的砂益新村,在90年代曾经因为篮球而名噪一时。当时,小小的乡镇先后有多人被选入国家篮球队或成为初选国手,成为篮球界的一段佳话。 这一切的辉煌都离不开当地篮球爱好者自发性地推动篮球运动,而其中一人更是功不可没,他就是至今仍积极为篮球献身的82岁义务篮球教练——陈照林。 在砂益启群学校篮球场上,总能看见一名头发斑白的教练,耐心地指导一群年幼的孩子打篮球。 孩子们以广东话的“吉林”亲切称呼着这名教练,而这正是陈照林的乳名,也是砂益村民耳熟能详的称呼。 虽然陈照林与孩子们的年龄相距超过半个世纪,却无阻他们的沟通。从孩子们的称呼与他们的互动,就可看出双方的良好关系。 陈照林于日前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采访时透露,自己担任义务篮球教练已有40年。然而,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篮球训练,而是凭借对篮球的热爱,以及早年与朋友组队参赛的经历,不断累积实战经验,并逐步掌握篮球技巧。 70年代初,陈照林搬迁至砂益新村,也把对篮球的热爱带到这片土地。其孩子在80年代就读启群学校,作为父亲的他也随之走入校园,成为义务篮球教练,开始栽培一代又一代的篮球运动员。 在他的带领下,启群学校篮球队逐渐崛起,从区域赛到全国赛多次斩获佳绩,逐渐成为篮球界的焦点,孩子们不仅在比赛中展现潜力,也建立自信及开拓视野。 “我认为,兴趣应该从小培养,长大后再学就太迟了。”因此,若遇到有潜能的学生,他甚至会到学生家中,说服家长让孩子打球,因为对他而言,有潜能就应该获得相对的机会。 作为砂益篮协创办人之一,陈照林直言,担任教练除了希望培养孩子们对篮球的兴趣,推广篮球运动,也能为砂益篮协栽培接班人,当然,也少不了他对篮球的坚持与热忱。 除了教授篮球,他为球队立下规矩,培养学生的纪律,同时承担球队在赛季期间或在外地训练时的交通安排;而至今,他仍坚持陪伴球队参与每一场比赛,成为球队最坚强的后盾与支持者。 “每当取胜时,大家都会很开心,但如果输球也没有关系,我就给他们多些鼓励,让他们继续努力。” 他对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坦言,从未想过这一教就是数十年,也没预料到会栽培出多位国手或初选国手,并指球员与球队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刻苦训练的成果。 由于他在篮球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并曾收到其他学校的执教邀请,但他都因为舍不得离开砂益而一一婉拒。 过去,陈照林除了积极教导篮球,也考取大马篮总裁判证,还与球友们经常组队到国内外参赛,足迹遍布中国、菲律宾、印尼的泰国等地,而最后一次参赛是在约20年前。 “我很享受整个过程,可以一边打球一边走走看看。就像我带队到各地比赛,能结识新朋友,还能互相观摩和学习。” 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的陈照林,体力虽不及当年,无法在球场上奔跑如昔,但他仍坚持每周到校教授篮球,关注学生们的练习情况。 他认为,推广篮球运动是一份使命,也是他热爱所在。 桃李满天下的陈照林,每当有球员返乡与他在街头相遇时,总会主动向他打招呼、邀请他参与球员聚会或在新年期间向他拜年,这些都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及满足。 询及是否有退休的打算,他表示,自己已经上了年纪,身体不如从前好,加上孩子们都在外地发展,因此,在适当的时机他就会卸下教练的身份。 盛极必衰是永恒的道理,篮球队也不例外。 陈照林坦言,过去学生人数众多,挑选适合且有潜力的球员相对容易,现今情况大不如前。 “现在学生人数不断减少,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家长也更注重孩子的课业,所以我们很难再组成一支完整的队伍。” 为了筹足球员人数,该校一些低年段学生会被选出赛;但即便如此,球队在不久前的数场比赛还是取得佳绩。 值得一提的是,陈照林在教授篮球的同时,也鼓励球员多方面尝试,包括学习裁判技巧(吹哨执法)。其中一些学生更是受到他的影响,踏上篮球教练之路,或在教育领域积极推广篮球运动。 他的昔日学生卢慧兰,目前在启群学校任教,并负责校内篮球事务,同时担任东甲县篮球组的技术老师;另一名学生卢妤慧,则在东甲县多所学校执教篮球。 卢慧兰回忆道,她在小学四年级加入篮球队,在陈照林的悉心指导下,通过篮球找回自信,并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她表示,陈照林担任义务教练数十年,为学校节省大笔费用,而他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也赢得外界的高度评价。 卢妤慧则形容陈照林非常有耐心,从不会轻易责骂球员,也从未让任何一位球员在赛场上坐冷板凳,所有人都有机会上场比赛,展现自己。 她指出,陈照林数十年来的无偿付出非常不容易,虽然并非所有人都懂得珍惜,但球员们都铭记在心,敬他如父。 “我们女队员有一个‘回娘家打球’的群组,每当大家返乡时,我们都会到球场上打球,并邀请教练前来观看和指点,仿佛回到了过去。”
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