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休

盼头,对我而言是一种微妙的情感。它既是期待,也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可以让我们前行的动力。一个电话、一个承诺、一张机票,甚至一个小小的外游计划,或是和平日作息稍有不同的周末,都可能成为盼头的化身。 我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北马,在一个离家约150公里的地方工作。爸爸定下了一个“条规”,就是我每个周末必须回家。即使我家离公车站有段不算近的距离,每个周五晚上他都会和妈妈开车接我,周日下午再送我到车站。那时的我初入职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压力,下班后回到租来的小房间,见到不算熟悉的室友,更觉郁闷。周末回家吃妈妈的家常菜、通宵读报、和父母闲聊,是我独自在外的日子最大的盼头。 后来我有了小孩。每次回娘家前给爸妈打电话,电话那头总是传来他们欢快的声音。回家的日子,爸爸会带着孙子们去游乐场玩,回程再吃个冰淇淋或优格冰。如今,我的孩子们也离家求学。每逢周四,我和老张都会期待地问儿子是否周末回家。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我们会兴奋不已;如果他说不回来,我会稍显失落,但仍会温柔叮嘱他记得家里有人在等他。这让我想起我那已远行的老爸“每周回家”的条规,以及电话那头他们的期待和欢乐——当年我们四兄妹离家后相依的两老,必然也期待我们的归期。我们的电话让他们寂寞的日子,因为有了盼头而充满期待和生气。这样的心情,二十多年后的我,终于懂了。 我妹是我家的“爽约惯犯”,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不回家。独居的妈妈对她回家充满了期盼,然而几次的失望后对她的期待逐渐转为淡然。虽然表面不在意,但我知道妈妈内心依旧盼望着。这种情绪看在眼里让人心疼。殷切的盼望一旦多次落空,带来的失望难以言喻。 今早,一位朋友邀请我参加她丈夫的追悼会。她的丈夫因癌症复发离世。在治疗期间,漂亮的癌症追踪检查报告,以及孩子们回家团聚的日子,成了支撑他走下去的盼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除了生与死,其他的一切,或许都是次要的。 开始规划退休生活 光阴如流水,2024年即将走到尾声,而我家张小姐很快的将迎来她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寒假。年初她情绪低落,课业、打工和社团问题接踵而至。听到她哭着说想回家后,我们答应了她暑假回来的请求。订下机票的那一刻,她的语气明显轻快许多。“暑假就可以回家”的盼头,成为支撑她度过艰难时光的动力。暑假过得愉快,也为她注入了新的力量。临走前,她又在家里订了寒假的回程机票。这份回家的盼头让她的情感有了寄托。她在开学后即便忙碌,情绪依然平稳,让我和老张觉得这张寒假回家的机票,真的物超所值! 眼看着两个小孩即将毕业,家里经济负担到时应该可以轻松一些,我和老张开始规划未来的生活。他计划两年后退休,电脑屏幕上放着他的目标:健康退休。这份盼头使他在工作中更加轻松。而周末则是已退休的我期待的日子,因为可以和老张一起爬山、看日出、聊天喝咖啡。这种充实的幸福感,让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盼头之于我,是爱,也是一种期待,更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前行的动力。它让我们看见希望,也让我们相信,每个明天都值得期待。
2天前1.5千点阅
6天前8.3千点阅
真正的财务自由,是懂得管理债务、投资与现金流,让钱为自己“打工”,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锁死在一栋房子里。 “退休前一定要还清房贷吗?” 这是许多马来西亚人踏入50岁大关后,最常思考的问题。毕竟,没人希望退休后,每个月还要继续“供屋”,拖着一条房贷的尾巴过日子。 但如果你问我,我的答案永远是——不用急着还清! 为什么?因为聪明人懂得让房贷为自己“打工”,而不是自己一味“打工还贷”。 1. 房贷利率 VS 投资回报率 马来西亚的房贷利率目前大多徘徊在4%左右(视乎你签的浮动或固定利率合约)。但如果你懂得投资,比如买进一些高股息股票、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甚至是EPF(公积金),年回酬基本都能达到5%-7%。 也就是说,把所有储蓄用来还清房贷,未必是最划算的选择。你失去了可以创造更多回报的现金流,反而可能错失累积更多财富的机会。 举个例子: 假设你手上有10万令吉,用来一次性还清房贷,当然每个月就少了贷款压力。 但如果你把这10万令吉投资到一个每年有5%回酬的工具上,10年后,你就赚了超过RM60,000的回报,远远超越单纯提早还贷所带来的“心理安慰”。 聪明人会思考:“我的钱,放在哪里增长更快?” 2. 保留流动性,更重要 退休生活除了日常开销,还常常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突发的医疗费用 子女婚嫁或创业需要资助(如果你不是“富得流油”,其实不建议继续无条件支持成年的孩子,除非他们真的需要帮扶) 旅游、兴趣爱好、修身养性的支出   如果你一股脑把退休金、EPF或储蓄全部用来还房贷,遇到紧急情况时,现金流紧张,反而更焦虑。 所以我的建议是:留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保持投资与还贷的平衡,这样才能在退休后更从容应对生活变数。 3. 房贷其实是“好债” 在我的书《理你财怪》里,我提到“好债”和“坏债”的区别。大多数人都搞混了! 很多人以为:“拿贷款买iPhone是坏债,拿贷款买房子就是好债。”其实,这只是表面。 真相是: [vip_content_start] 用24个月免息分期买iPhone,难道一定是“坏债”? 用10%高利率的个人贷款去买房子,难道就一定是“好债”?   好债或坏债的核心,取决于“利率”,不是“用途”! 0利率贷款肯定比10%高利率房贷好得多! 而贷款买的物品才决定它是“好资产”还是“坏资产”: 跑车是贬值资产,属于“坏资产”; Ferrari股票是升值资产,属于“好资产”。   所以,房贷属于“好债”,尤其是在利率低、房产有升值潜力的情况下。 为什么房贷是“好债”? 利率低,通货膨胀还能帮你“稀释”贷款价值。 房产本身有升值潜力。 投资房产还能享有利息抵税。   聪明的理财人,懂得“善用”房贷,而不是急着还清它。 4. 债务结构可以灵活重组 当然,如果你发现退休前房贷余额依然不小,或者月供压力越来越大,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案。 你可以这样做: 延长贷款年限,减轻每月供款负担; 和银行协商降低利率; 甚至再融资,把房子的部分净值(equity)套现出来,转化为退休期间的备用金。 说白了,与其急着还清房贷,不如聪明点,让房产帮你“提款”,过得更安心自在。 总结:理智看待“无债一身轻” 退休,追求的从来不是“零债务”,而是“自由”。 真正的财务自由,是懂得管理债务、投资与现金流,让钱为自己“打工”,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锁死在一栋房子里。 我自己从不急着还清房贷,因为我深知——钱在手里,才是最灵活的资本。 当然,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不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房贷余额和投资水平,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最后送上我一贯的忠告: “聪明的不是急着还债的人,而是懂得让钱为自己工作的理财人。”
1星期前1.5万点阅
1星期前3.0千点阅
2星期前876点阅
2星期前441点阅
(八打灵再也9日讯)马来西亚司法机构将迎来重大人事变动,在14名联邦法院法官中,有9人将在今年年满66岁,达到强制退休年龄。 由于这一发展涉及联邦法院上诉聆审阶段法官的更替,因此对国家司法体系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 在退休名单中,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东姑麦润、上诉庭主席丹斯里阿邦依斯干达和马来亚大法官拿督斯里哈斯娜位列其中。 阿都拉曼或延长服务半年 1959年1月25日出生的沙巴及砂拉越大法官丹斯里阿都拉曼,今年初已达到强制退休年龄。 尽管如此,他的个人简历仍显示在联邦法院首席主簿官办公室(PKPMP)官网上,其服务期限或已获延长6个月。 联邦宪法第125(1)条款阐明,联邦法院法官的退休年龄为66岁,但可在国家元首御准下延长任期半年。 除了上述4名联邦法院法官外,其他即将退休的法官包括丹斯里娜丽妮、拿督扎巴丽雅、拿督阿都卡林和联邦法院法官拿督哈妮巴;他们均出生于1959年。 另外,去年10月达到强制退休年龄的丹斯里哈米达星,在服务任期延长6个月后,将于今年4月正式退休。 法院剩5法官负责审理 一旦9名法官今年相继退休,届时联邦法院仅剩下5名法官负责审理上诉案件,直至新法官填补空缺。 5名今年未臻退休年龄的法官为拿督罗扎丽雅(64岁)、拿督阿布峇卡(63岁)、拿督诺丁哈山(62岁)、拿督瓦兹尔(63岁),以及去年11月受委的前总检察长丹斯里阿末特里鲁丁(57岁)。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即将空缺的法官职位何时填补,以确保联邦法院的聆审程序顺利进行。 据司法委任委员会(JAC)官网数据,我国司法体系目前有29名上诉庭法官、73名高庭法官和27名司法专员。 联邦宪法第122B条文规定,所有高级司法行政职务的法官任命,必须由国家元首在首相的建议下,并咨询马来统治者理事会后敲定。 法院法官候选人 司法委会首相有提名权 东姑麦润早前强调,除司法委任委员会与首相外,任何人皆无权提名联邦法院法官候选人。 她指出,若不遵守有关原则,不仅司法机构会被践踏,司法自由会被侵犯和侵蚀,甚至试图通过影响法官的任命来干涉司法进程。 东姑麦润是于1月8日在布城举行的2025年司法年度大会上,发表上述谈话。 据司法委任委员会官网,该委员会由9名成员组成,包括主席东姑麦润、阿邦依斯干达、哈斯娜、阿都拉曼及娜丽妮。 其他4名成员分为为前总检察长丹斯里依德鲁斯、联邦法院前法官丹斯里再润阿里、砂拉越前律政司拿督斯里达拉马末和玛拉工艺大学(UiTM)法学院副教授哈蒂妮。
3星期前7.4千点阅
3星期前5.7千点阅
3星期前7.4千点阅
这次的EPF高股息,短期内对会员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未来能不能一直维持这么高,还得看EPF如何管理资金。如果你想要退休时有更稳定的收入,建议还是分散投资,别把所有希望都压在EPF上。 马来西亚公积金局(EPF)最近宣布2024年股息6.3%,无论是传统储蓄(Simpanan Konvensional)还是伊斯兰储蓄(Simpanan Shariah),股息率都是一样的。 这可是自2017年以来最高的股息,比起去年更是涨了一大截! 但问题来了,这个股息可不可以维持?EPF为什么派到这样高?对我们的退休金会有什么影响?今天就来分析一下,给大家一个清楚的概念。 1. 为什么今年股息这么高? 今年能派6.3%股息,主要是因为投资回报比去年好很多,背后的原因包括: 本地和全球市场回暖,EPF投资的股票和债券回酬不错 大马股市涨了12.7%,全球股市更是上涨17% 2024年大马经济增长5.1%,整体市场表现稳定 EPF的投资组合赚得比较多,自然股息就提高了。 2. 过去几年股息是多少? 来看一看EPF过去5年的股息记录: 年份 传统储蓄(%) 伊斯兰储蓄(%) 2024 6.3 6.3 2023 5.5 5.4 2022 5.35 4.75 2021 6.1 5.65 2020 5.2 4.9   过去几年,传统储蓄通常比伊斯兰储蓄的股息高,但今年两者一样。 3. 这个股息可以维持吗? EPF每年派多少股息,没有保证,要看投资表现和市场情况。 如果遇到以下风险,未来股息可能没这样高: 投资市场波动,如果EPF投资回报减少,股息就会降低 全球经济不稳定,像是通货膨胀、利率调整、战争等,都会影响EPF的收益 EPF储备金减少,如果未来遇到经济低潮,可能难以维持高股息 简单来说,今年高股息是好事,但长期能不能维持,要看EPF的管理能力。 4. EPF为什么派到这样高?留够钱了吗? 2024年,EPF总投资收入RM74.46 billion,但派出的股息却高达RM73.24 billion,相当于98.36%的收入全部拿来分红! 对比过去几年的派息比例: 年份 总投资收入 (RM billion) 股息派发 (RM billion) 派息比例(%) 2024 74.46 73.24 98.36 2023 67.39 57.81 85.83 2022 55.33 51.14 92.42 2021 68.89 56.72 82.37 2020 55.74 47.64 85.47   今年的派息比例是这五年里最高,意味着EPF几乎没有保留多少储备金。 这样做好处是,会员们可以拿到更多分红,但长期来说,如果未来投资表现下滑,EPF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储备金来维持高股息。 5. 这个股息对我退休存款有影响吗? 当然有。股息高,你的存款就会涨得更快。EPF的股息是复利计算,意思是: 你存款越多,股息越高 今年赚的股息,明年还会再赚股息 长期来看,退休时的存款会更高 但要注意,不要把所有退休金都放在EPF。如果只靠EPF,一个不小心股息跌了,你的回报也会受影响。建议搭配其他投资,比如房地产、基金、股票等,才比较稳妥。 6. 我可以单独提款股息吗? 不能。 EPF的股息会自动再投资,直接加进你的EPF户口,不能单独提取。 提款还是要按照EPF的提款规则,不能只拿股息出来用。 7. 传统储蓄 vs 伊斯兰储蓄,哪一个比较好? [vip_content_start] 以往来说,传统储蓄的股息通常比较高,但2024年两者一样。 年份 传统储蓄(%) 伊斯兰储蓄(%) 传统储蓄更高? 2024 6.3 6.3 否 2023 5.5 5.4 是 2022 5.35 4.75 是 2021 6.1 5.65 是 2020 5.2 4.9 是   选择哪一个,主要看你的需求: 如果想要长期更高的回报,传统储蓄可能更适合 如果要符合伊斯兰教义,那就选择伊斯兰储蓄 不过,未来两者股息会不会再分开,还得看市场表现。 8. 这个高股息对大马经济有什么影响?   EPF派高股息,对国家经济有不少好处: 提升消费信心,会员存款增加,消费能力提高 刺激经济增长,企业赚更多钱,投资市场也会更活跃 增强EPF公信力,表现好,更多人会愿意把钱放进EPF 但如果未来股息降回去,可能会影响消费情绪,这点还需要继续观察。 总结:EPF 6.3%股息,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 6.3%是2017年以来最高股息,因为市场回暖,投资表现好 ✔ 98.36%投资收入拿来分红,没有预留像以往的储备金,长期影响待观察 ✔ 股息自动再投资,不能单独提款 ✔ 传统 vs 伊斯兰储蓄,过往来看,传统储蓄回报较高,但今年相同 ✔ 有利经济,但长期能否维持高股息仍是未知数 这次的EPF高股息,短期内对会员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未来能不能一直维持这么高,还得看EPF如何管理资金。如果你想要退休时有更稳定的收入,建议还是分散投资,别把所有希望都压在EPF上。
3星期前2.7万点阅
1月前6.0万点阅
1月前1.1万点阅
三个女儿陆续结婚后,这句话就常在我和太太的耳际萦绕。待到我们退休后,这句话越发不绝于耳。朋友、亲戚的过度关心,一直提醒我们,如今已经不再是养儿防老的年代,别让儿女的负担太重!他们更提供实例,说某家老人卖了房子投靠儿女一段时间后愤然搬回老乡,租了一所房子度过余生。 网络上的视频更时刻提醒我们儿孙自有儿孙福,别去打扰他们,两老应该相依为命,大不了住进安老院去。这种种言论,仿佛落实老来跟儿女一起生活就是一条不归路。 环顾身边同龄的退休朋友,确实有人搬去儿女家后出了问题,常有怨言,心生悔意。只是,屈指可数,为数不多。 我们在次女怀第二胎临盆时,老伴建议过去狮城小住一段时间给她打打气。我明白老伴的意思。当时外孙女才两岁,弟弟出世后她难免会因被忽略而孤单。于是乎,我们在次女生产前几天就飞到狮城。 在陪月嫂离开前,老伴又有了新的想法。她认为我们也返乡的话,次女上班了怎么办?难道就这么把两个外孙交给女佣照顾?老伴的心思我当然明白,就默默地留下再住一段时日。 说真话,之前一直在怡保生活,出入有汽车,兄弟和朋友都在那儿,实在难以远走他乡在一个不那么熟悉的国度过日子。此刻经老伴提出要求,又考虑到女儿和外孙的处境,只好勉为其难,点头应允。 定下心住下来之后,“人老了别跟孩子住在一起”这一句话不时出现在脑际。若是待久了,我们会跟女儿起争执吗?女婿会难以相处吗?陌生环境会让我们举步维艰,出入不便吗?种种疑问让我倍增担忧,常会心神不宁。 旅居狮城的第8年 谢天谢地,在女儿为我们申请了长期居留证后,今年已是我们旅居狮城的第8年。除了已经熟悉狮城的地理环境,也享尽了女儿、女婿的孝心和外孙可爱又乖巧的欢容。“人老了别跟孩子住在一起”这句话早已让我们俩抛诸脑后,还不时奉劝兄弟和朋友们别让这句话困扰。 说来老来要跟孩子相处愉快还得多多自我观照和省思。我们夫妻俩在3个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就曾领着她们一起侍奉她们的外婆、爷爷和奶奶,直到这3位长者相继离去。说到底孩子们已从我们的实践中受到感染,已经领悟到对长者应有的毕恭毕敬和恪尽孝道。 其次,我们也要体现同理心,认清和体谅年轻一辈所面对的高压工作环境和他们在现今社会提携子女的重担。他们时不时也要有他们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因而有时难免会忽略我们的需求和感受。 有人说自己的孩子较容易相处,可他们的另一半,即我们的女婿或媳妇可就不那么简单了。身为老人家,我们尽管有自己的处事原则,但也得考虑到儿媳或女婿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他们难免会有跟我们相异的习性和生活习惯,我们总不能要求他们完全遵守我们既有的生活规律行事和过活。 经过联系之后,我终于发现为数不少来自怡保的老朋友,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旅居狮城多年,并且都能跟孩子融合相处。他们有的甚至已经把怡保的老家也卖了呢! 对我们来说,“人老了别跟孩子住在一起”这句话早该删除了!
2月前1.3千点阅
1996年,由于个人因素,我向教育部申请提前8个月离开教职。学校为我择日(稍前)举行相当隆重的退休典礼,第二天早上,我旋即转到另一个非教职机构履职。其实,我在那三四年之前已约略做过“退休”之后的几个打算,但都无法实现。能在一家属教育性质的出版社任要职,内心相当满意,觉得上天已待我不薄。 当时不想退休,不外两大理由:一是认为55岁实属年轻力壮,能继续对社会有点作为,有何不妥?二是二婚过后,增添两个小孩,必须负担他们的学业等费用。 由于工作顺利,收入还算不错,故而一直没有退休的念头。如不是为了集中精神赶写博士论文,或者资方强迫我离职,相信我76岁之后仍然留在职场一些时候。 说实在的,在学校外面打滚一二十年,因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和知识足以应付工作之需,让我内里产生一种满足感,日子过得舒适,工作十分重要,退休并不怎么需要。当亲友问及我是否已退休,继而含饴弄孙,享受晚年的家庭生活,我总是一笑置之,或是轻描淡写地回应“我不曾退休”。甚至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散文,陈述不退休此中的美好感受。该文于2010年2月27日发表于南洋商报《商余》副刊,后收入《碧澄散文选集》(2014年联营出版〔马〕有限公司出版) 。 稍后得知该文给人的印象是老黄卖瓜,其中不乏自满、自大等因子,并没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当初动笔时原以为会引发多少鼓励同侪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有一两位好友说,不言退休者只是工作狂一类的专用语,或是为环境所逼,不得不继续在生活线上挣扎的一群,从事一般行业的人都希望到了退休年龄就应当退下来,让后浪接替。不过,当今的情况,55岁退休未免稍早,60岁较为合理。 如今回想起来,确实为之汗颜。政府或社会订定退休的规则,虽非强制,但有约束的效用。大家“照章”行事,国家社会将会变得较为安稳有序。 国家社会的操作运行,需由青年和壮年之辈进行。换言之,年老体衰者需退下来,让年轻者顶上。此举天经地义,无可否认。老一辈的人,不应再在前台舞弄刀枪,最好退居幕后,贡献其异常、剩余的经验与才能即可。当然,这点也有例外。例如前辈作家在家写作,无可厚非,还受人尊敬。政治人物八九十岁仍恋栈权柄,时刻倚老卖老,与人争斗,实在岂有此理。 进入“断舍离”的第一步 年过六十的人,大多数体力不济、精神萎靡。如不照顾身体,健康必然每况日下。不幸年老多病,既苦了自己,且连累家人。退休之后,定时运动健身,注意休闲与饮食,不可或缺。这样做,不一定能够长寿,而是要设法活得健康快乐。不受病痛所累,又能与子孙和好相处,“相辅相成”,乐也融融,谁曰不宜。若是得三几名谈得来的朋友定时相聚,喝茶闲聊,更有益身心。这些活动,如能自律,又能持之以恒,非有较多的空闲时间,目标无以达成。真正从复杂的职场退休,可让一个人真正进入“断舍离”的第一步。 为个人获取蝇头小利或为五斗米而折腰,替人卖命,其实是助人成功、发达,增加资方的财富、势力。这种“损己利人”的做法,到头来往往顾此而失彼,实际上非常不值得。要是那时毅然决然退休,做些自己向来想做而没法如愿以偿的事该多么好,比如写作人坐下来专心写些有意义、有深度的作品,多阅读书报以吸收实用讯息、增加最新知识,到各地旅游以开拓视野、增广见闻,参加自己有兴趣的活动以使身心舒畅、避免郁郁寡欢,甚或患上老人痴呆症,岂不妙哉。 在社会工作了五十多年,可说已超出一般水平。55或60岁过后的工作,虽在收入和工作成果方面不无所得,一旦离开有关职场,并非茫然若有所失,而是在闲暇或午夜梦回时反复思量其得失。这二十多年,多半为他人作嫁衣裳,而让自己一直想把某些中国古典作品译成马来文的计划必须搁置。心中不时浮起难以形容的自责。这些年的超付,落得目前心有余而力不足,疲乏不时来袭的窘境,细细思索,真个是何必当初做了这类如此短视的选择? 一介老夫,心境仍属年轻,内心的某些计划毅然未灭。每当我说我正和时间竞赛,友人或哈哈大笑,或说我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无论如何,几经支撑。老子《道德经》的马来文译本工作终于完成,到了最后校对的阶段。此刻,另一件工程又在脑海冒起,又要为此而挣扎了。 想起一些同辈,耄耋之年还在朝九晚五上班,时刻看人脸色,不禁为个人的脱离苦海自我阿Q一番。近日,有人对我说,凡事都有个止境,焉能强求;事情总不会绝对完美、完善。听了这些话,顿时心中释然,决定一切听其自然,不再作任何胡思乱想了。
2月前2.2千点阅
2月前8.2千点阅
2月前172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