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趋势

为什么会有人迷恋购买盲盒,我其实也搞不懂。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盲盒,恭喜你,你没有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漩涡中堕落。买盲盒是给了一笔钱,买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也不晓得会不会喜欢的物品,除了贪图一个惊喜和刺激感,真的找不到什么确切的理由。 记得很久以前,我在商场看过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购物。孩子嬉闹着,身为父亲的看中了一件衣服,一旁的老婆好像鼓励着他去试衣间,看看是否合身。那位父亲看了又看,拿在手上又放了回去,看似喜欢却又好像买不下手。这场景让人难忘,感觉到一家之主除了扛在肩膀上那赚钱的责任,也在花钱的事上处处考量着。 有没注意到以前的电影里,常常都有主角路过商店的玻璃橱窗,停下脚步站在外头凝视着橱窗里展示的商品。不管是一件衣服,还是一条项链首饰,主角欣赏着自己想要拥有,当下却没有能力买下的东西。定下储蓄目标,将来把喜欢的东西买下,那是以前的电影桥段和以往的消费观念。现今的消费主义不再如此,已经演变成了我愿意付款来买一些我不知道喜不喜欢的东西。是现在的消费者闲钱太多吗?还是消费观念变成了购买体验,实际上是什么商品已经不再重要?如果不喜欢盲盒里的东西,把它放在一边,那其实就变成了垃圾。 阿公阿嫲也深陷购物漩涡 纵观这几十年的商品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当社会渐渐富裕,消费者的心态也开始改变。要吃面包喝咖啡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买咖啡店里的烤面包配上咖啡。年轻的一代买的是一种沟通,一种潮流,一种生活体验。你慢慢看到新颖商店里卖的白面包也有了温度,告诉了你不管是65度还是99度的故事,付出的价格往往就是一顿午餐的花费,而那杯咖啡嘛,当然就是晚餐了。 看到了消费者心态的转变,那我们的社会是否真正变得富裕了呢?诡异的是,新闻总在报道年轻一代的薪资过低,多数人无法在城市里过日子。年轻消费群体并没有过得富裕,却把购物心态升华成了购买体验,不富裕却宁愿付出更高的价格,这么矛盾的心态,社会开始变得畸形。 这种风潮的形成,可能和我们拥有太多容易影响着彼此的社交媒体有关。一场网红直播带货推介新产品,另一边网红带着你惊喜开箱,折扣连连。任何时间地点,一场接着一场,观众看得情绪澎湃,我们也开始明白传统广告为什么要靠边站了。新时代的这种推销模式,不要说年轻人,年长一辈的主妇或是煮妇,阿公还是阿嫲,他们都轻易被影响而深陷购物漩涡。我们不需付费就能享用社交媒体的服务,其实反过来,我们也是在为社交媒体服务着,看看网络科技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就不难理解。 社交媒体风靡10年,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模式,引领了各种各样的购物风潮。我们现在是否该停下脚步,开始冥想和内观自己的欲望,不要再被牵着鼻子走?不然再过个10年,新时代的消费价值观已根深蒂固,那时大家就只好自求多福了。
1月前
(新加坡4日讯)新加坡去年有超过3000家餐饮店倒闭,这是自2005年以来近20年间的最高纪录。 《8视界新闻网》报道,分析师将这个趋势归因于新元走强,这使得游客在狮城的消费变得更加昂贵,但新开业的餐馆数量仍然超过了关闭的餐馆数量。 报道也指,餐饮店倒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成本上升,生意日渐萧条。不同类型的餐饮生意都受到影响,包括酒吧和高级餐厅。 业者:租金涨幅超过生意增长 已在嘉宾达街(Carpenter Street)经营近八年的一家酒吧将在今年晚些时候租约到期后关闭。 这家酒吧的业者于2024年12月6日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发贴称,他们的生意不再可持续,因此决定放弃经营。 酒吧总监兼联合创始人Ian Lim指出:“我们受制于店主。我们没有太大的谈判能力,因为我们只在一个地点经营。一切都在慢慢上涨,而我们过去几年都没有调整价格。” 酒吧业者也在贴文中强调,在冠病疫情期间,食品、电费和租金等成本都有所增加,但业主“仍然推动”租金上涨30%至35%。“但人们不再回来,生意也没有增加30%至35%。” 国人海外消费增加 狮城旅游需求疲软 分析师认为,狮城餐饮业业务萎缩的原因是新元坚挺,促使新加坡人更多地到海外消费,来自中国的旅游需求疲软也有影响。 尽管如此,新开业的餐饮店数量仍然超过了倒闭的餐饮店数量,去年新开业的餐饮店数量达到3793家。
2月前
(麻坡29日讯)麻坡华团联合会主席郭伟光表示,华人社团的联合在当今时代已形成一种趋势,逐渐获得社团人士的广泛认同,这将有利于诉求及争取华社权益。 他强调,所谓“有容乃大”及“存异求同”,社团的联合并非要取代原本的社团,而是通过联合的方式对外发出共同声音,同时促进华社发展、团结与和谐。 他认为,华人社团在21世纪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通过摒弃异见及吐故纳新,为社团注入新活力和丰富其内涵。 他昨晚在麻坡华团联合会主催、妇女组主办的“郭伟光杯”华语卡拉OK队伍交流赛上致词时,指交流会值得推荐及延续,并希望联合会能举办更多类似的有益身心活动,让大家参与其盛。 他指出,歌曲的影响力非比一般,唱歌更能抒发情感、表达心意及传承文化思想,歌者全情投入及细腻地诠释歌曲,就如叙述着故事,能感动人心与引起共鸣。 较后,郭伟光在会上高歌一曲,为比赛主持“开歌”仪式,赢得出席者的热烈掌声。 大会主席兼麻坡华团妇女组主任詹雪梅致欢迎词时,指卡拉OK不只是娱乐,也是助大家沟通及团结的桥梁。 她希望比赛能让参赛者呈现才艺及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并让所有出席者与参与者都能增进彼此的友谊。 筹委会主席兼妇女组署理主席郑碧祥也在会上致谢词。 “郭伟光杯”华语卡拉OK队伍交流赛得奖名单: 金奖 黄色(黄秀娥、黄桂铃、陈振成) 银奖 米色(郭明龙、余华明、余明胜) 铜奖 蓝色(蔡崇本、曾美慧、司徒炳源) 特优奖 粉红色(徐秀妹、黄秀春、周美虹) 橙色(何圆珠、陈贝蒂、何宝珠) 紫色(杨美香、涂芷菁、杜桠历) 青色(魏美英、黄明发、吴汶燕) 红色(雪枫、黄爱殷、黄敬强)  
4月前
4月前
(新加坡26日讯)过去三年,涉及儿童和年长者的中低级别家暴的新增案例,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单是去年跟儿童有关的案例超过2780起,受害者多为7至12岁的儿童,趋势反映了新加坡人对家暴的意识更强更懂得及早举报。 《新明日报》报道,社会与家庭发展部今早发布首个家暴趋势报告,就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社区机构,在2021年至2023年处理的新增虐待儿童、配偶、年长者和弱势成人案件,以及弱势成人疏于照顾自己的案例,公布主要的数据和趋势。 这些案例被划分为第一级(Tier 1)和第二级(Tier 2)。前者是由社区机构处理的中低风险案例,比如偶尔发生的言语辱骂但并未升级为肢体暴力或严重的心理虐待;  第二级则是需要法定干预的高风险案例,由社会与家庭发展部下的儿童和成人保护服务处受理,这包括父母对儿童造成烧伤和骨折等严重肢体伤害等,当局必要时会将受害者转移,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报告显示,过去三年内,狮城新增虐待儿童的第一级案例逐年增长,从2021年的2377起,增至2022年的2760起,以及去年的2787起,增幅为17%。受害者以男童居多,当中1154起案例涉及7到12岁的小学生;891起为0到6岁的学前孩童,其余案例则是13到18岁的青少年。 此外,虐待儿童的高风险案例较冠病暴发之前显著增加。2021年新增2141起第二级儿童虐待案例,比2020年的1313起足足多了63%,反映出疫情期间家庭面临的压力和冲突加剧。 虐待配偶案增逾20% 与此同时,虐待年长者和配偶家暴的第一级案例也呈上升趋势,前者从283起微升至297起,后者则从1632起增至2008起,增幅超过20%。第一级案例普遍增加,表明家暴受害者和公众的意识增强,更愿意及早举报求助,从而防止案例严重性加剧至第二级。 孙雪玲:政府将探讨是否单独就家暴立法 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虐童案数据令人关注,最常见的暴力形式是身体虐待。多种因素导致家暴,比如有些人在面对经济压力或精神疾病之下,可能导致他们对家人施暴。 她说,接下来政府将探讨是否要单独就防止家暴制定法令。 她指出,家暴也可涉及亲密伴侣之间或是对弱势群体的暴力行为,政府会通过不同渠道更好地监测各类虐待案数量,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受害者。 家暴紧急应对小组 本月23日起全岛推广 家暴紧急应对小组9月23日起在全岛推广。 社会与家庭发展部去年4月成立24小时家暴紧急应对小组(DVERT),第一阶段在宏茂桥警署管理下的宏茂桥、实龙岗和盛港推出。小组由资深社工组成,当警方处理高风险案件时,小组会被动员,与警员一起到案发现场。 从去年4月到今年7月期间,小组共处理由警方转介的307起案例。社会与家庭发展部发言人回复媒体询问时说,大多数家庭都愿意配合制定安全计划,而大多数受害者也愿意被转介至暴力防治中心接受干预服务。有部分情况是警方将案件转介给DVERT之前已展开逮捕。
6月前
12月前
2年前
那天和几位朋友一起在嘛嘛档吃宵夜,点餐没多久餐点就送上来了。没想到现在的嘛嘛档那么先进,居然用机器人来送餐。我下意识地抬头环顾四周,才发现店里的员工寥寥可数,除了厨房里的几位,前台就只有3位员工;一位负责把食物送上机器人,一位负责清理桌子,还有一位在柜台收钱的。 朋友看见机器人送餐来了,很是新奇,自动站了起来把食物从机器人处端到大家的面前。另一位朋友却很是感概,并聊起了人工智能的趋势。 “我那天试用了最近很多人在讨论的人工智能制图,真的太恐怖了。” 我们几位都从事设计,听到相关的话题都被吸引,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我让它给我弄一个烘焙店的室内设计图,结果不到10秒钟就弄了好几个不一样的设计,而且都有非常惊人的细节,我一般至少得花一上个星期才……” 那天,这位朋友越说越来劲,还谈了很多他对目前人工智能的见解,其中一点让我思考了好久。 他说,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但那真的是人类想去的方向吗? 人工智能发展的本意是为了让它通过计算程式,快速地分析目前拥有的数据,从而协助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 就拿设计来说,人工智能或许能在10秒钟给我们弄出4个不一样的设计图,而我们作为设计师或许需要4天才能弄出一个设计。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而言,这个效率的跃进当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能还会非常支持,但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这可能就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 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一位设计师的职业成就感大都来自于不断试错的过程,然后自己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完善的作品终于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欣赏。人工智能的出现却抹杀了中间一段非常长,也非常珍贵的过程。 这种情况其实也同样体现在很多行业上。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写程式、播报新闻、送餐等等。或许再过几年就不会看到真实的人在电视机里播报新闻,也不再会有服务生看到熟客坐下之后就知道对方要点什么的情况。当然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给我们增加效率,但另一方面却降低了我们享受过程的机会,因为它倾向于直接把我们带向结果。 有些人着重效率和结果,但也有人会更喜欢生活中的过程以及小乐趣。当然这两派都没有对与错,只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对我而言,人生的乐趣在于过程,我相信过程带来的价值是非常珍贵的。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这种享受过程的机会或许会变成一个非常罕见、非常小众的事情了。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一个星期就完成10个设计案子,但我更享受在一个月完成一个不断改了又改、花了很长时间完善,最终获得顾客认可的设计。 “人工智能到底是来帮我们,还是取代我们的?还不如……” 那位朋友说了一整顿宵夜的时间,有位犯困的朋友忍不住打断他。 “那你以后都坚决不用人工智能做设计不就好了吗?” “那可不行,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如果硬要逆着这波海浪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淘汰。我会随着海浪的方向走,但这并不代表我认同它去的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还需要人工智能帮我们多少啊?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一刻所拥有的,刚好。”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