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负担

5天前
1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我们做父母的,又何苦为了那一点点钱为难自己的孩子?难道临老拮据,是因为孩子不拿家用回来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自己没妥善理财的问题?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讨论现在的年轻人该不该给父母家用这个问题。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工资也不高,刚出来社会时可能也就赚个2-3000块,扣除了日常开销,别说家用了,连自身的储蓄都成问题,又谈何容易可以挤出钱去给父母家用呢? 而天哥看到这个视频后也有跟自己的一个死党聊起,没想到我们俩的想法居然是天渊之别。天哥的死党阿强说,养育父母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难得已经开始出来社会工作,多多少少每个月必须给一些家用支持下父母,绝对是错不了。 当然,天哥认为阿强的想法是没问题的,那么为何天哥的想法却跟阿强完全南辕北辙呢?难道天哥认为年轻人不该给父母家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例子。 假设一个年轻小伙子刚刚读完大学出来社会工作,工资比普通人高少许,拿到2800块。在扣完雇员公积金(EPF)、社险(SOCSO)和就业险(EIS)之后,实际到手的工资其实只剩下RM2472.75。若今天这个小伙子是在外面独自生活,而不是吃住家里的,那么他每个月可能的花费如下。 房租:RM 600 (单人间或合租公寓) 交通:RM 150 (公交) 饮食和杂费:RM 800(26天xRM 30) 水电费和网络:RM 200 日用品、洗漱用品等:RM 100 休闲娱乐:RM 200(周末4天xRM 50) 储蓄或应急开支:RM 250 总计:RM 2300 以上述的年轻人为例,人家从家乡一个人来到KL拼搏,每个月光是这些基础开销,95%的收入就已经不翼而飞了。剩下的RM 170左右,你说给父母买点东西吃,还说得过去,但你说这个RM 170是叫做家用,我就真的不会了。虽然家用的定义只是供家庭使用的资金,并没有大小之分,但是这个数额就好比火灾你拿两杯水去救火的感觉,俗称杯水车薪。 而且重点是,假设忽然有什么特殊需要,例如朋友结婚,或者开始有拍拖对象,某某节日想要送点礼物给另一半,基本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数额就全没了,更别说给父母买东西吃了。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资金都不够了,还做什么储蓄,把这部分拿来给家用不就一石二鸟了? 首先,我想针对年轻人说句话,如果你的父母知道你每个月都为了给这个所谓的家用而月光光的,他们还会不断挤压孩子拿家用回来的话,要么就是他们的生活真的非常拮据,饭都没得吃日子过不去。要么就是根本没把孩子放心上,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事,总之你每个月拿钱回家就好。天哥相信,父母不该是后者的模样,正常情况来说,除非生活真的太拮据,实在没办法才要跟孩子拿钱,那么就衍生了另一个问题了。 父母难道也是刚刚出来社会工作的?孩子24-5岁的话,父母再怎么年轻都4-50岁了吧?即便30岁才生的第一胎,孩子25岁的话,那父母最少也已经55岁了。先别说已经到了提款公积金的年份,难道他们 [vip_content_start] 这2-30年没有存过一分钱?这难道还不是理财观有问题?或者父母有不良嗜好,例如好赌之类?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家用给个十万八千七一个月也无济于事了,毕竟家里两老根本不懂怎样花钱才是正路。 或许有网友会反驳说,因为上一代太孝顺,他们也是从20多岁出来社会后就每个月把所有钱贡献到家里养两老,导致自己这2-30年没有存到一分钱。因此,如今他们打算透过养儿防老的方式,再次让孩子复制相同的状况,存不存到钱也无妨,最重要供养自己到老就好。 如果作为父母的你是这样想的,那么天哥只能说一句,时代变了,今时今日这一套恐怕已经不行了。 有鉴于此,无论上述哪一个情况,天哥认为一个刚出来社会的年轻人,就更不应该为了拿家用回家而忽略储蓄,继续这个恶性循环了。毕竟这条路已经有例子是行不通的,还要硬闯的话,那么除了傻之外,天哥也不懂怎么说了。最起码要透过这几年赶紧建立起自己的储蓄,养成储蓄投资的习惯,再透过勤劳工作增加收入,让整个状态改变后,才正式拿家用回家会是一个更贴切的做法。这一点也是天哥跟阿强想法相反的一个点。 或许有网友看到这里会想要骂爆天哥,但是麻烦再稍等一下,因为这里只是表达了天哥一部分的想法,并不是想法的全部。首先,以上述的例子来说,他才刚刚出来这个社会,意味着其实家庭开支原本就已经在跑的,不会因为他的额外1-200块而改变整个情况。所以,就算头2-3年他一分钱没带过回家,估计也无妨,毕竟家庭收入还是有的。 但是,这里并不是鼓励年轻人不给家用,而是趁这几年建立起自己的收入和储蓄,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并透过努力工作增加收入,从而在几年后可以更从容的达到既投资,也可以为家里付出的一种状况。这样不仅打破了恶性循环,孩子将来的人生也能够更得到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有另一种状况,就是孩子其实是住家里、吃家里,还开家里的车上下班的,那么这种状况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毕竟跟独自一人出外打拼不同,本身很多资源都来自于家庭的贡献,在房租、伙食甚至水电都得以节省的情况下,每个月自然能多出千多块,那么这一部分拨备多30%用作储蓄,剩余的当做家用或者给父母点买糖果钱,就变得更合理了。 除非父母真的是非常不善理财,那么提供的比例就要再减少,毕竟给再多其实也是一样的话,倒不如趁着这个家庭还能支撑的情况下,加速自己的储蓄和能力,以备将来家庭支柱出了什么问题导致家庭拮据时,自己有能力去撑起这头家才是正道,不是吗? 天哥目前最大的女儿13岁,距离他真正出来社会可能最少还有10年8年,不过你如果问天哥的话,其实天哥并没有期待他们将来会为这个家庭付出什么。如果他们有给予天哥任何回馈,其实对天哥来说就已经是额外的红利了,天哥只求他们将来可以健康快乐过日子就好,别回来找我津贴这个那个已经要还神了。 总的来说,天哥认为该不该给家用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就好比俗话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状况和问题,并且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方式,不能说全部人用同一个方式就能解决。 至于家用该不该给的话,天哥会认为,这个是必须给的,但却是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而不是为了给家用而导致自己生活过不去。 而我们做父母的,又何苦为了那一点点钱为难自己的孩子?难道临老拮据,是因为孩子不拿家用回来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自己没妥善理财的问题?父母也该好好想想在这个状态里,自己到底在干了什么了,共勉之吧。
6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母亲自4月开始身体感觉不适,主要是胃口不佳,食欲不振。起初我们以为就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因高龄和三高所引起的毛病,就带她到普通的诊所就医。经医生诊断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开了一些药回家遵照服用,我们都乐观地以为,服药后就会痊愈。可是看了数次医生,也服了一段时间的药,病情依旧没有好转,且精神状态明显下滑,我们就将她送进专科医院检查并留院就医。 就这样开始了住院的治疗,四个多月内进出3家医院四次,看了7位专科医生,用了医院几乎所有有关母亲病情的治疗仪器,从抽血验尿,全身X光检查,磁共振造像MRI,超音波扫描Ultra Sound Scan,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正电子发射断层加电脑断层扫描PET-CT Scan,抽取骨髓 Bone marrow,内窥镜endoscope等等,可是结果仍然是无法检查出母亲的病因。 最后医生同意让母亲出院回家养病,同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 母亲身体虽然肥胖,喜爱甜食,又不爱运动,但一向健康,可以长时间行走都不觉疲倦,上3层楼的楼梯也不会气喘,食量也大。 正如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说,爸爸突然离世带给妈妈的打击,是打从心理所引发的健康问题。我们把这些都交给医生。医生的经验和专业更胜于众口一词。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医生也认为这纯粹是生理上的疾病。 当食欲下降到最低点时,几乎就是靠吊点滴维持着身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我们也找中医针灸,推拿,远红外线等的治疗,依然无法找出病原。所有的努力最终尽是徒劳,换个束手无策。 眼见食欲每况愈下,连行动都受到了影响,站立与行走逐渐困难,到了令人担心的地步。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醒来我都担心妈妈的病情变得更严重,更害怕她无法站立,每天都是一次心理临界的冲击。 过多关心反而是负担 期间很多亲戚朋友给了很多说法和意见,在这个时候家属本身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听从及配合医生的治疗,而切忌病急乱投医,或接受一些偏方治疗。 陪伴母亲抗病的过程也让我们理解到,除了医生和药物,家人的陪伴非常重要,让妈妈心情得到安慰,聊天和倾听更是精神良药。病情固然无法在短期间好转,但逐渐会往正面的方向发展。 回想起母亲住院期间,舅舅阿姨等亲人说要来探访,可是她一口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而且态度坚定。母亲的拒绝让我了解到,病者未必喜欢有人探访,或许是不想让人看见自己的病容,或避免对病情有过多的踹测和意见;又或是对病情改善其实没有任何帮助,徒增打扰,病者更需要安静疗养。 而我想起近期许多朋友生病需要进院留医,作为朋友,我们难免会关心一番,而且都希望亲自前往探病,以为这就是给予最好最温暖的关心。从母亲的反应来看,其实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再者,我们去探访病者,应该带着怎样的态度?又如何面对病人?尤其是重病患者。用语言安慰吗?给有关病情意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太多非专业的道听途说反而干扰治疗)嬉笑哈哈一番然后潇洒离去吗?还是纯粹只是打个照面表示我曾经来过? 其实每次去医院探访生病的朋友都是一次心理考验,总是觉得如果可以也尽量避免这么做,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因为我知道自己面对病人的时候往往不善于控制情绪。真情流露是不是会给病人或家属带来更大的情绪困扰?对病情是否有影响,或让病情恶化?对此种种我只持有保留的态度,或距离。 另外有一种令人更反感的情况,就是有些人去探病之后,就对外界大肆形容病人的病情,其实这是对病人与家人的极度不尊重,更是伤害。更可怕的是还有人上载病人的病容,以为这样叫作关心,以为这样公告天下就是功德无量。 病人其实需要保护,须多留一些空间。家属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外人过多关心反而是负担。 或许这就是年龄的领悟。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