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脱口秀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月前
8月前
9月前
有亮点(Got Point)是一群辩手创立的辩论平台,核心目标是让辩论变得有趣并走近观众。 这个有着亮点的名称,取名时却是创办人陈宏耀偶然闪现的想法。致力于推动公开辩论(open debate)的他,一日和梁宝仪及外号光头律师的朋友一起脑力激荡时,闪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既然大家是辩论团队,讲话一定要有重点。当他看到朋友的光头闪闪发亮,瞬间有了一个亮点。于是平台中文名称就在他出卖朋友的光头后闪现了。 根据宏耀的想法,辩论不该只有严肃,也该有趣、有所启发、有亮点地输出你的角度。辩论是一种展现高度思维能力的活动。然而,高深的语言造诣与对谈能力是一回事,能否接引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让普通观众也能享受辩论,又是另一回事。 公开辩论之余,必须有亮点 在他的设想里,是公开辩论在先,亮点在后。从他的对谈中可以知道,他在乎群众的契合度。近期马来西亚涌现脱口秀潮,宏耀也曾想尝试发展脱口秀,却发现本身更喜欢辩论多于脱口秀。马来西亚的脱口秀尚处于起步阶段,却为他提供了想法:辩论也可以像脱口秀一样,逐渐演变成面向大众的活动。 马来西亚辩论历史悠久,更有不少辩手扬名海内外。既然都是被聚焦的一群,为何辩手不可更面向大众多一点?辩手也可以摆脱大专学术精英的印象。这种面向大众的重要精神,其实是借鉴于脱口秀中“开麦”(open mic)的观念。脱口秀表演者向来和观众有很好的互动,也注重观众的互动感。在参照脱口秀,以及中国节目《奇葩说》的机制后,有亮点开始完善自己的机制,包括正反两位辩手搭配主持人的模式,以及让观众于现场灵活使用手中卡片来表达立场,再辅以小任务、询问问题,使得观众打破传统辩论台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让辩论活动与观众形成高度互动。 和观众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亮点所设计的游戏环节也带来有趣效应。游戏要求即席辩论,力求双方立场呈现反差。其中一场活动里,在表演开始前,主办单位现场收集观众伴侣最奇怪的癖好,然后让双方互相捍卫自己立场。癖好是坏是好,伴侣是棒是糟,全凭观众自辩。这种有趣好玩的线下活动,颠覆了人们对辩论的印象。 场域选择也是有亮点其中一个关键所在。有亮点到很多场域表演,包括殡仪馆、教堂、大会堂甚至中药店。特别场域适合特定主题,能够增加辩论的临场感。这种不拘场地形式的作风从季风带书店开始。宏耀特别提及:“有好奇心的人、喜欢阅读的人,也许就是我们的群众。书店气质更贴近我们。” 这样不拘小节的风格背后其实藏着宏耀的小小私心:书店一般没被镁光灯所聚焦。他希望借此带动一些人流。在那之后,他到各个场域尝试办活动。在推广生命教育的一圆殡仪馆办生死辩论、在传统中药店办药理辩论,现场让观众思考:如果你发现长生不老药,你是服下或销毁? 5月5广邀中学生体验公开辩论 5月5日,有亮点将和《学海》季刊合作,在星洲日报总社举办一场公开辩论。届时,他将会让老辩手带领年轻辩手展开辩论:对现在年轻人来说,追求读好书找好工的人生观还管用吗?默默耕耘是否还是可行的选择? 这就是有亮点尝试让辩论变成一种通俗娱乐的努力,让大家更普遍的享受辩论之余,抛出了思考点。 宏耀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表演,大家都是喜欢舞台的人。而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舞台更适合辩手。传统大型辩论,机会掌握在特定几个人身上。他想把这个严肃的水平线稍微拉下来,不要让辩论那么沉重。看一场辩论无异于看一场表演。他希望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表演,甚至很欢迎各界将这个已经反复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模式拿去使用。 专业化意味着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回过来看待辩论这回事:为什么辩论并非十分流行的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辩论圈太成熟。专业的术语、陌生化的语言、专业的评审机制,都会让辩论变得制式化或变得高深。而当我们以通俗角度,或文化收费的角度去看待辩论,这类陌生的语言甚至专业的裁判会导致辩论活动不需接地气。举个例子,传统辩论就像学术期刊,但因为这份专业化,使得阅读期刊的读者只能是专业读者。他积极在扩展辩论的另一种可能性。 他对辩论的另一种改革,是丰富了辩论技术。面对群众是另一种技艺,其中包括控场能力、讲说艺术、表现张力、互动能力等。当传统辩手在面对真实场域里的群众,试图说服大家的时候,将进入完全不同的游戏。传统辩论人活跃的舞台,不外乎参加公开赛、成为教练并带队、成为辩论赛评委。他希望辩手可以出现第四种选择:走向群众。他的抛砖引玉,渴望的是对辩论界的改变。“这是这个固有的圈子或产业的一种新的叙事。”他如斯总结。 相关报导: 【《学海》少年/名人推荐】《学海》季刊 页页皆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世界宣明会扶贫 贫困带来的饥饿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出国深造前的心理准备
10月前
对生活中的大小事感到不快?想吐槽却又找不到适合的场地?那不妨通过脱口秀的“开放麦”舞台,将心中想法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大声说出来吧! 麻坡于今年1月份正式出现首个“开放麦”舞台,让民众上台不吐不快,同时展现自己的个人风采。 这个开放麦舞台至今已让逾十人,包括多位素人上台演说,每场都吸引数十民众出席,在麻坡酝酿形成另一种文化趋势。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时尚记事簿〉就带领读者了解这个开放麦舞台,听听参与者的感受。 林其全:严肃课题也可轻松表达 这个在麻坡首度出现的“开放麦”舞台,是由“辣条水戏剧俱乐部”主办,而这个俱乐部则是在去年杪,由数名热爱脱口秀的青年成立及运作。 创始人之一的林其全(36岁)是于去年首次在吉隆坡参与脱口秀节目后,与志同道合的友人聊起,就决定把脱口秀的舞台带回麻坡家乡。 “我认为麻坡人非常具有脱口秀的潜能,很多人也认为麻坡人的生活态度与其他地方不同,观点独特,是很好挖掘脱口秀人才的地方。” 他表示,道理或观点其实能以非常轻松好笑的方式带出,脱口秀就是其中一种方式,在让大家捧腹大笑之余,还能反思一些事情。 他自称过去是名愤青,常与观点不同的人争锋相对,之后看了脱口秀节目,才发现严肃的课题其实可以很轻松地表达,既不会冒犯别人,也更能让人接受。 “幽默是股强大的力量,能以笑话的方式带出道理,是非常厉害的事。” 于是,想学脱口秀的他于去年4月鼓起勇气参与生平首场的脱口秀开放麦;尽管他的首秀很冷场,却成为了麻坡脱口秀的开端。 他披露,俱乐部取名“辣条水”,寓意每个人都可以在时限内演说,观众不需要记得那个人的名字,只要记得他的梗,就知道是“那条水”(广东话)。 把脱口秀塑造成麻特点 他期许在挖掘更多麻坡的脱口秀人才后,慢慢把脱口秀塑造成麻坡的特点之一,进而让更多人认识麻坡,也把麻坡的脱口秀人才推上国际舞台。 他强调,开放麦是一个对外招募脱口秀演员的平台,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想吐槽及愿意上台,就能拥有这个机会,当然,前提是以幽默的表达方式带来正向影响。 陈泽年:崇尚言论自由但有底线 “辣条水戏剧俱乐部”首席编剧陈泽年(29岁)的脱口秀经验可谓相当丰富,他在加入这个俱乐部之前,就曾经参与过数场在吉隆坡举办的脱口秀活动。 他在脱口秀舞台上偏好“地狱梗”及哲学类思考,也常让已过世的祖父母成为内容的角色,目的是尝试打破华人的禁忌或人们常有的迷思。 “就如死亡是华人忌讳的话题,大家会非常严肃对待,所以我通过身边的人把故事带出来,既不会冒犯到别人,还能以幽默方式面对。” 他举例,华人认为家中有飞蛾飞入,就是先人回家了,所以他以此为梗,反问道:“那如果飞入我家的两只飞蛾表现得很亲密,那是不是我的阿公劈腿了?” “又或者,为什么大人们都不相信有圣诞老人会闯入私宅,只为送礼物,却又相信财神爷会上门给自己送财?这不是很矛盾吗?” 他表示,自己喜欢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脱口秀的材料,再去尝试“挑战”一些别人相信的东西,如信仰或理念,借此让观众自行思考。 他说,脱口秀可以通过一句简单的句子或笑话来引发思考,长篇大论反而会事倍功半。 然而,他补充,脱口秀的舞台虽然崇尚言论自由,演员可以吐槽任何事情,但还是有其底线,如不做人身攻击,而且内容必须有梗,好不好笑则由观众决定。 他披露,脱口秀内容基本都经过审核,以确保每一句都有其原因,经过铺垫或适当的编排,才能吸引观众。 询及选择脱口秀的原因,陈泽年指本身其实有社交恐惧症,只要同时与数人交流,就会觉得特别耗力,所以一般上他都会保持沉默。 “我当初站在舞台上,其实是要克服社恐,让我可以在公众场合不紧张。”如今,陈泽年面对众多观众也能轻松说笑及表达观点。 他认为,麻坡的娱乐不多,连戏院都没有,因此,他希望脱口秀能成为麻坡居民的娱乐选项之一,让人们可以一起“看笑话”,同时也有更多人愿意站上舞台自娱娱人。 周镇阳:找到宣泄管道 36岁的周镇阳首次观看脱口秀后,因为觉得好玩,也有“如果他(脱口秀演员)可以上台,那我也可以”的想法,就这么从观众变成脱口秀演员之一。 他表示,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相当“废”的人,喜欢说废话,但传统的华人家庭让他很多话都不能在家里说,只能与朋友在一起时才不吐不快。 自从站上脱口秀舞台,他找到了宣泄管道,加上抱着“不理后果、不理观众反应”的态度去看待每一场演出,让他可以毫无压力地开玩笑及吐槽,享受着舞台。 虽然他站在台上看起来非常轻松自然,但他坦言,参与脱口秀也有最难过的关,那就是“写稿”。 脱口秀须有连贯性流畅 他表示,脱口秀的稿必须有连贯性,内容要流畅,一环接一环,所以必须要有铺垫。 “脱口秀的内容看似随意,但其实很讲究细节。”尽管如此,周镇阳偶尔还是会脱稿,现场发挥一小段,凸显他随意不羁的性格。 从观众变演员的他形容,台下观众是在看戏,台上演员是在演戏,各有各的享受。 他认为,脱口秀让演员学习以幽默方式表达观点,同时还能交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希望麻坡有更多人可以加入脱口秀的行列,并希望麻坡能更频密举办脱口秀。
10月前
1年前
6月北上吉隆坡参与新书发表会,见见出版界老朋友,许多人脸上仿佛还留存疫情期间的神情,都像历劫归来。 我在生活之地南边小城居銮写作过生活,屈指一算刚好10年。后来醒悟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我是在居銮写作,而不是书写居銮。书写居銮这任务,已经有不少前辈在深耕,孙福盛学长是近年来的佼佼者,近作《蝙蝠飞起来了》将百年居銮文史人物风采,尽收书里。 我自己其实是将默默写作与生活,当成生活的主轴,虽然回酬率不如人意,但乐在其中。我更年轻的时候,会因为某个城镇曾经出现在某篇文章某部电影内,于是不辞千里前去,或住一晚或仅仅只是路过,像台湾的鹿港,像香港的油麻地,像离我家乡只有100公里的马六甲,都在此列。 于是10年前落脚小城时,生活被满满蛋糕香气包围,心满意足之余就像将此时此刻的生活变成文章内的分镜,与许许多多素未谋面的读者朋友分享,那一山一景,一人一街,在故事与故事之间散发出自然动人的光芒,我渐渐体会到,因为这样的长期在地书写,或许会让许多人循着故事的细线,也来南边小城一探风光。 说起书市一游,扮演完新书作者角色后,隔天南归前到大城堡城邦书店寻书,幸运买到日本插画家安西水丸的著作《青之时代》,内容是安西水丸故事画作,有乡愁散文的氛围,故事环绕他少年时期生活的千叶县海边小镇千仓町,海边的山路总是弥漫新叶的味道,浪涛青如蓝尖晶石,安西水丸的儿子在序文中说了一句话,很有韵味:每个人就算跨越了不同人生阶段,都还是会有某些风景深深烙印在心中吧。 买下这本好读的作品,吉隆坡这一趟,也就不虚此行了。 近日母校居銮中华中学复办停了3年的四校运动会,3间小学加上一间中学的规模,运动健儿身上散发的青春荷尔蒙,热情笼罩全校操场,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在大队接力中奋力奔跑,中学三年级的儿子在管乐团的队伍中吹奏乐器负责开场,阳光幸好体贴温和,顿时30年前的青春涌现,仪仗队的漂亮女孩,4X100的飞毛腿,青草地上毛毛躁躁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啦啦队,我们的欢乐无忧青春图谱。 买票去听别人说自己的痛处 上星期某个外头雀鸟叫个不停的早晨,晾了衣服短暂空档,临出门前看了一部叫做《Private Life》(私生活)的电影,说的是一对住在纽约东村的40岁出头艺文夫妻,编剧本写文章,在业界拼出头,但生活处处还是显露贫穷的隐形痕迹,挤住在小公寓内,此时此刻,在为了孕育孩子使出浑身解数,屡败屡战,却同时把原有的生活寸寸摧毁。我自己也步入中年了,也常常会在猜想如果也如片中人一般为了孕育孩子心力交瘁,我们的生活还会是目前的模样吗?我的智者朋友提醒我,历史没有如果,生活也没有。 大暑来时,我和农夫诗人学弟驱车南下新山,为了一睹周若鹏的脱口秀风采,这场秀取名《中年维基》,“中年”这讨人厌的词不需要解释,“维基”据说是一个“多语言,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的协作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准确且中立的百科全书。” 但我猜想倜傥风流不拘小节的若鹏不是要谈什么百科全书,他要戳的是我们中年人的痛处,我们的危机。所以买了票一个多月,我常常假装不经意跟农夫诗人说不如就当成买票支持不必大老远去听吧,他每次都跟我说居銮离新山其实很近。 我心里有个不能说小的障碍。我的矛盾是,为什么要买了票,却去听别人说出自己的痛处呢,还要报以微笑最好同时鼓掌。人生之矛盾,莫过于如此。 一到表演现场,暗黑的灯光,很有窥探别人私生活的趣味,现场还遇上新闻主任婉蜜姐,她说先生跑去看泰拳不陪她听脱口秀,完场后我替婉蜜的先生松了一口气,这是一场适合单刀赴会,尽量别携眷的演出,周若鹏豁出去了,男女之间的秘密心事通通都成了剧本上的鱼肉,观众欢笑一轮后发现自己也成了鱼肉,散场时哭笑不得,但不得不佩服中年老周把自己的中年故事浓缩得极成功,一小时的时光仿佛过了一整夜,血泪欢笑与痛楚,年龄堆叠出的山丘,老周一个人昂起头爬啊爬。幸好我们没有爽约,不然就没机会站在山丘下用力鼓掌了。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